Bookmark and Share
01. 資料來源:觀光局旅遊服務中心

澎湖本島                 位於: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

是台灣第一大島,位於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台灣海峽偏東南方),由90個島嶼所組成,海岸線長達320多公里,一年四季呈現不同的風情與景觀,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與歷史人文,主要的島嶼地景包括玄武岩方山、海岸珊瑚礁、沙灘、漁村文化與候鳥棲地,尤其玄武岩方山構成澎湖獨特的地質景觀,也因冷流與黑潮的交會,造就漁產豐富的海洋牧場。此外,澎湖不僅擁有稱得上世界級水準的玄武岩自然保留區,又有各種保育鳥類與綠蠵龜在此繁殖,相當珍貴,喜愛生態旅遊的人,到澎湖是您的最佳選擇。



02. 資料來源:觀光局旅遊服務中心

馬公                   位於:澎湖縣馬公市

馬公市在前清時代稱為媽宮城,是全台灣第一個漢人聚落、市集的媽宮,因為國家一級古蹟澎湖天后宮所在而得名,地名也隨漁民們對媽祖的崇敬,由娘宮、娘娘宮、娘媽宮、媽娘宮演稱為「媽宮」。在清光緒13年(西元1887年)時就開始建城牆及城樓。其後,歷經百餘年的變遷,城牆已拆毀殆盡,六座城門中只有順承門完整保存至今。早期移居澎湖的先民,為感謝媽祖庇佑平安抵達,便在馬公修建媽祖宮。後來在民國9年(日據大正9年)被當時駐守媽宮的日本海軍改為「馬公」,即現在的馬公市。



03. 資料來源:觀光局旅遊服務中心

天后宮               位於:澎湖縣馬公市正義街1

位於馬公市中央里的天后宮主祀媽祖,建於明萬曆20(1592)年,是全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列名國家一級古蹟。廟體出自唐山名匠之手,有深具藝術造詣的各類雕塑,寺中並典藏有現存台灣最早的碑跡—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陳列於二樓清風閣文物館中供民眾參觀,另有清乾隆皇帝御賜題「與天同功」的金匾可供憑弔,俱為珍貴的歷史文物。而澎湖群島中的主島大山嶼,便因建有「媽祖宮」而得名「媽宮」,後因日人在1920年改稱「馬公」而沿用至今,此地



04. 資料來源:觀光局旅遊服務中心

順承門               位於:澎湖縣馬公市金龍路

順承門位於馬公港的金龍路上,上有媽宮古城為屏,下臨馬公港灣,澎湖馬公市計有東、南、西、北、小南、小西等六座城門,東門日「朝陽」,西門日「順門」,南門日「敘門」,而北門是「拱門」,但因年代久遠,除順承門外,其餘坍塌,僅存此門供人憑弔往日風光。順承門緊臨馬公港而建,具有高度軍事價值,控制著馬公港口,現今尚有國軍官兵在此駐紮,捍衛澎湖進出口大門的安全。



05. 資料來源:觀光局旅遊服務中心

虎井嶼               位於:澎湖縣馬公市

虎井嶼一如桶盤嶼,有軒昂雄偉的柱狀節理玄武岩景觀,另由於崖下海域澄澈秀麗,昔有「虎井澄淵」美景之名。虎井最為人稱道的當屬沉城之謎,相傳十七世紀荷蘭人曾於島上建有城堡,後於戰火中沉沒海底,近來雖屢有學者前往探勘,但迄未有重大發現,「虎井沉城」依然是三百年來的不解謎團。



06. 資料來源:觀光局旅遊服務中心

桶盤嶼                      位於:澎湖縣馬公市

桶盤嶼為一典型玄武岩方山地貌,四周有柱狀節理十分發達且排列整齊的玄武岩環抱,由於石景極其秀麗,向有澎湖的黃石公園美譽,可沿環島水泥步道盡情瀏覽。桶盤西南海岸海蝕平台上,由玄武岩熔槳湧出所形成的同心圓孔洞,人稱「蓮花台」,而俗稱「貓公石」的蜂巢狀玄武岩也為海岸賞景增色不少。臨碼頭的福海宮,主要供奉溫府王爺,廟貌堂皇,是澎湖各離島中香火最盛者。此外,附近海底有偌大瑰麗的片狀珊瑚林,是潛水樂園。



07. 資料來源:觀光局旅遊服務中心

七美                            位於:澎湖縣七美鄉

七美鄉位於澎湖群島的最南端,清朝初期稱為「南嶼」或「南大嶼」,至民國33年(1944)8月才由「望安庄」分出,成為「大嶼庄」,1945年改為「大嶼鄉」,後為感念七美人貞烈節操及動人的事蹟,於是改名為「七美鄉」作為永久誌念。七美島為一被切割之台地,因流水作用與地質岩性,於北側西湖村與西側平和村形成河谷地形,整個島是東北高西南低的傾斜台地,島中間被一座東西走向之山陵(俗稱中崎山),分成南、北兩部分。七美島海拔高度為澎湖群島第二高,僅次於「貓嶼」。



08. 資料來源:觀光局旅遊服務中心

望安                   位於:澎湖縣望安鄉

因綠蠵龜而名噪一時的望安,是澎湖的第四大島,也是著名的文石產地之一,島上地形起伏,四周草原遼闊,牛群優遊其間。西側有崢嶸的玄武岩山崖及天然海灣,素有「蜜月島」之稱。望安舊名「八罩」,位於馬公市南方,介於澎湖本島與七美之間,而「望安」兩字可能由當地人所謂「網垵」語音訛化而來,由於望安島擁有沙灘與泥質混合為海床的港灣,早期當地民眾除了沿海漁業和潮間帶漁作外,另盛行「牽罟」(地曳網)圍捕魚類,所以稱為「網垵」,後來逐漸訛音改為「望安」。



09. 資料來源:觀光局旅遊服務中心

澎湖跨海大橋    位於:澎湖縣西嶼鄉

連接白沙、西嶼兩島的跨海大橋,橫跨波濤洶湧的吼門水道,全長2494公尺,兩端建有半圓形拱門一座,建好當時為遠東最長的跨海大橋。該橋於民國59年完工通車,初時僅為單線,會車不易,經重建拓寬為雙線,並於85年3月完工通車,使島間交通更為便利。漫步橋面,可觀壯闊海景,可聽宏偉浪濤,可沐徐襲海風,誠休憩身心一大樂事。



10. 資料來源:觀光局旅遊服務中心

漁翁島燈塔          位於:澎湖縣西嶼鄉

漁翁島燈塔即西嶼燈塔,位於西嶼鄉外按村,建於清乾隆43(1778)年,為台灣第一座燈塔,歷史意義非凡,列名國家二級古蹟。外垵為西嶼西南端的小漁村,西方海岸向為台灣與廈門間的航線指標,但附近海域波濤洶湧,濁浪排空,燈塔之設置,成為過往船隻的守護天使。



11. 資料來源:觀光局旅遊服務中心

二崁傳統聚落    位於:澎湖縣西嶼鄉二崁村

二崁陳宅古厝,以當地咾咕石與玄武岩為牆身,支撐屋頂結構,並以彩繪瓷磚、交趾陶、泥塑等裝飾,平房、門窗屋簷,完全閩南古式,為民風淳樸的澎湖與二崁地區增添傳統工藝之美。古色古香、莊嚴樸素,特殊風格的咾咕石古厝群是這的特色,無多的居民,充滿著純樸,寂靜的宅院卻有著村民的濃情,是追古思情的好地方。



12. 資料來源:觀光局旅遊服務中心

西嶼西台                位於: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

西台古堡砲台的正面入口築有雙重拱門,前門上方鑲嵌李鴻章親題的「西嶼西台」石額,砲台內部,分布許多拱頂、隧道四通八達,隧道兩側的磚砌房間是官兵起居之所。一旦發生戰況,官兵可以在隧道內往來聯絡。三面懸崖峭壁,堡內通風、採光相當良好,登上拱形甬道,環顧四周,猶能感受當年守士禦寇的雄風及民族氣慨,是澎湖對外關係的歷史見證。前臨澎湖內海入口,登臨外垣,可俯瞰壯闊海洋,展望極佳,目前已列為一級古蹟,來到澎湖的旅客,一定不可以錯過這個偉大的歷史工程。



13. 

資料來源:觀光局旅遊服務中心

鯨魚洞               位於:澎湖縣西嶼鄉

鯨魚洞位於小島西北海岸,柱狀節理的玄武岩海崖,因受海蝕作用而形成一巨形海蝕洞,遠觀彷若擱淺海灘的鯨魚,置身洞中,可聽海濤怒吼,盪氣迴腸。另鯨魚洞東南方台地上有石英砂構成的「滿地金砂」奇景,及台灣難得一見由於植被稀疏而致水土流失的半乾燥地形,亦饒富賞景趣味。



 

14. 資料來源:文字 觀光局旅遊服務中心
                    照片 Mobile 01

水族館                位於:澎湖白沙鄉岐頭村58號

水產試驗所興建的澎湖水族館,位在澎湖縣白沙鄉,占地約二點五公頃,建築面積四千六百餘平方公尺,是一座兩層樓建築,規畫瞬間最大容量為五百人,展示的水族生物以水族館所在地白沙鄉為中心,半徑八百公里內臺灣海峽及南中國海中的各式生物,更是一座寓教於樂、功能完善的水族館。它不但擁有種類豐富的海洋生物,還建有一座精心設計、圓弧透明的水底隧道,可以從不同角度觀賞魚類。



15. 資料來源:觀光局旅遊服務中心

通梁古榕           位於:澎湖縣白沙鄉

通樑村位在白沙島的西端,即在通過跨海大橋前旁不遠處,通樑古榕位在通樑村保安宮前,樹齡至今已經有三百多年,傳說三百多年前有艘貿易船在吼門水道遇難沉沒,僅剩一株樹苗漂至岸邊為村民所拾穫而栽種,樹枝不斷生長後,氣根下垂於地,又著地生長而延展成一片茂盛濃密的樹林,成為納涼、避暑的好地方。



16. 資料來源:觀光局旅遊服務中心

小白沙嶼           位於:澎湖縣白沙鄉

小白沙嶼以潔淨的沙灘得名,除西側屬岩岸外,餘皆為可盡享日光浴、浮潛、戲水的白色沙灘,尤具西南方的大片沙灘及海底景致更是世外桃源勝境。

由於小白沙嶼無人居住,是一處保有原始海島風貌之島嶼,島上玄武岩柱狀節理亦十分發達,尤其南岸最為可觀,岩壁上也可見到成群的燕鷗棲息,為澎湖賞鳥據點之一。



17. 資料來源:觀光局旅遊服務中心

吉貝嶼               位於:澎湖縣白沙鄉鳥嶼村

吉貝嶼為澎湖夏日渡假的熱門據點,沙尾海灣尤是名聞遐邇,吉貝沙尾由西崁山向東南方延伸,盡頭因受海流影響而形成深入海中的沙嘴,一道長達數千公尺的金黃色海灘,使人不禁有欲一親芳澤的衝動。島上有度假小屋可住宿,平緩的沙岸適合游泳、潛水,是理想的海岸渡假勝地。目前設有各式各樣、名目繁多的遊憩活動,可以任意消磨整個下午,是最佳消暑勝地。為偶像劇"海豚灣戀人"海豚灣拍攝場景,女主角天邊的成長故鄉。



18. 資料來源:觀光局旅遊服務中心

鳥嶼                   位於:澎湖縣白沙鄉

鳥嶼雖以鳥得名,但已不復可尋振翅排空的鳥蹤,故澎湖有俗諺云:「貓嶼無貓,鳥嶼無鳥」,鳥嶼亦以玄武岩柱狀節理發達聞名,東端的玄武岩柱排列有序,形成高聳海崖,崖下的海蝕洞中更可欣賞到放射狀的玄武岩柱,有如頂上開花,目前已為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19. 資料來源:觀光局旅遊服務中心

錠鉤嶼               位於:澎湖縣湖西鄉

因形猶如船錠而得名,全島由緻密的柱狀玄武岩構成,再經過風化和海蝕,造型奇特多樣的海蝕地形,有"海上長城"及"海上桂林"的美譽,同時也是北海鷗鳥的



20. 資料來源:觀光局旅遊服務中心

雞善嶼               位於:澎湖縣湖西鄉

雞善嶼位於澎湖縣東海,共由大小兩座島嶼合組而成,景觀雄偉,有「東海黃山」之稱,現為玄武岩自然保留區。退潮時兩島之間跳石可過,十分有趣。

小雞善嶼四周環繞著陡峭的玄武岩海崖,柱狀排列緊密,六角形的節理分明,是觀景勝地,而且由於攀登不易,人跡罕至,是海鳥棲息的天堂,極適合賞鳥。

大雞善嶼亦以發達的玄武岩柱景觀著稱,不同的是,此處的玄武岩中常見綠色的橄欖石捕擭岩,是觀察地質景觀的良好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