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01. 

一 級 古 蹟

 

 

 

 

 

  臺南孔子廟  地點:台南市中西區南門路2



臺南孔子廟是全省為唯一立有「泮宮坊」的文廟,但坊與廟之間以被南門路劃開,改由額題「全臺首學」的大成坊出入。
每年九月二十八日秋祭大典是孔廟的一大盛事,清晨五點天色未明,大成殿廟埕早已擠滿了觀禮的人潮,而來到孔廟當然別忘了向偉大的孔老夫子求智慧,每年祭典後滿滿的人潮爭相上殿拔取智慧毛,就是為求智慧而來。不過拔智慧毛時請注意,最好自備透明塑膠袋或紅紙袋來裝牛毛,回家後得日曬乾燥過,才不會因為過於潮濕而無法保存。而每年祭孔過後,文廟管委會也會準備五百份智慧毛提供民眾於販賣部購買,不過數量有限,錯過了可得明年再來排隊了。

資料來源: 台南市政府


02. 
 
	五妃廟   地點:台南市中西區五妃街201

五妃墓原是一座不封不樹的墓塋。清乾隆十一年丙寅(西元一七四八年)巡臺滿御史六十七及漢御史范咸,命海防同知方邦基修墳,並在墓前建廟祭祀,所以後人多稱「五妃廟」。又在南門外立「五妃墓道」碑,「弔五妃墓」詩及跋,這座石碑現在仍保存在大南門碑林中。明末寧靖王朱術桂從死之姬妾袁氏、王氏和秀姑、梅姐、荷姐等五人合葬之處 。明永曆三十七年六月間,清大軍破澎湖,鄭克塽投降,寧靖王決心殉國,其五位姬妾深明大義寧願全節,相繼自縊於中堂。次日,寧靖王將五妃之靈柩安葬於南門城外魁斗山後(今五妃廟址)。自寧靖王與五妃先後殉節後,台人即在墓前建廟祭拜。清乾隆年間,因廟宇荒頹,隨即整修,並立碑曰「寧靖王從死五妃墓」。清乾隆十六年重修,時稱五妃墓,清光緒再修,亦稱「五妃娘廟」。日治時,亦曾整修,當時台南州知事手撰「五妃之碑」。最近一次於民國八十六年修復落成,現為一級古蹟。

資料來源: 台南市政府


03. 
 
	安平古堡  地點:台南市安平區國勝路82


臺灣城又稱王城、赤嵌城、安平城。原為荷蘭人所建,早期的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所以把這座魏峨的域稱為紅毛城。日據時期改建後,稱為安平古堡,沿用至今。

資料來源: 台南市政府


04. 
 
	赤崁樓  地點:台南市民族路二段212


1652年為荷蘭人所建,初稱為「普羅民遮城」,為行政商業中心。建築為三座略為方形的台座相接而成,1886年改建成飛簷紅瓦,有文昌閣、海神廟和蓬壺書院等,自創建之初迄今三百多年來,樓房之增修次數頗多,然其於台南市所辦扮演之角色,卻一直是十分重要。

 

資料來源: 台南市政府


05. 
 
	二鯤鯓砲台(億載金城)    地點:台南市安平區光州路3




佔地三公頃,由法國工程師設計,建築材料據說除了購自廈門、泉州等地,還挪用當時已頃圻的熱蘭遮城牆磚。形制上,屬於稜堡式的方形砲台,四邊內凹,以洋槍防守近攻,四角凸出,放置大砲,以利遠攻,中央為操練場,砲台四周並築有護城濠。配備則有十八噸前膛大砲五尊、四十磅前膛小砲四尊、二十磅後膛小砲四尊。
經過歷代的破壞或修復,目前可以辨認的有引橋、護城濠、城門、操練場、大砲、小砲稜堡、扶壁等。

資料來源: 台南市政府


06. 

◎ 二 級 古 蹟

 

 

 

 

臺灣府城隍廟 地點:台南市中西區青年路133




今天所見的臺灣府城隍廟,坐北朝南,是歷經多次修建的紀果。廟前原有寬廣的廟埕,日據時期實施市區改正,劃為道路用地;民國七十一年,青年路拓寬為十五公尺的道路,使得前殿緊臨道路,成為臨衝的廟宇。平面配置成二開間的三殿兩廂房形式。
前殿與正殿間有拜亭連接,除亭的兩側狹窄的天井可以採光外,兩殿幾乎已成為一體。從中央大門入口檯頭仰望,高懸的匾額上題有碩大的「爾來了」三個字,象徵著城隍爺無上的權威,也是臺灣府城三大名匾之一。進了大門回首仰望,又見超大型的算盤高高地掛在門楣上方,用來算是非,昭天理,觀人棄惡為善的。

 

資料來源: 台南市政府


07. 
 
	四草砲台   地點:台南市顯草街一段381


四草砲臺,創建於道光二十年庚子(西元一八四0),位處臺灣府城西側,安平大港外海,原有沙洲一線,南北環連洪抱,形成臺江內海。中央有缺口一道,俗稱安平口,將沙洲分成南汕與北川。南汕以一鯤身的安平為起點,同南延伸,高低起伏,像一個挨著一值的魚身,串聯成七個鯤身嶼;北汕以四草為首,同北伸展到海龜線。
惟由於地形變異,事過境遷,今之四草砲台與國校為鄰,砲孔間,牆頂上,古榕盤錯,根莖交集,盎然古意,刻劃著時間的痕跡,也道盡了歷代捍衛臺江的血淚和心酸。


資料來源: 台南市政府


08. 
 
	兌悅門   地點:台南市文賢路與信義街交叉口


門高約四公尺,厚三公尺。城門洞寬三公尺,上做半圓拱形,用紅磚砌築。圓拱上方有石刻橫額一方,落款為"道光拾陸年元月建」,題[兌悅門]三字。圓拱內留高出挑的門臼石,供安門扇,並有插關孔槽,以便閉鎖門扇。門洞上方的樓板以花崗石條舖造。門座內側有踏階,供登域之用。由於年久失修,壁面根莖攀爬。日據及光復以後,由於實施市區改正及都市計畫,大多數的府城門,在自然或人為的外刀下逐漸破壞,大西門外的奠坤門和拱乾門早已盪然無存,惟有兌悅門仍然屹立,當年的老古石街孔道,今天仍為信義街的出入關口,是至今唯一仍在穿越使用的城門,也是滄海桑田府城向外擴展的明證。兌悅門位於現今南市的文賢路與信義街口,保存有城門牆體,城門應是外以老石古石(即珊瑚礁)為台度,再砌紅磚並粉刷以白灰,地下應有牆基,牆角尚以花崗岩石材補強。目前牆上攀爬老榕,氣根錯綜複雜。

資料來源: 台南市政府





09. 
 
	開元寺  地點:台南市北區北園街89



開元寺佔地遼闊,環境清幽,新舊殿宇櫛比鱗次為本省最具歷史之古剎。目前寺廟除山門外,計分三進。前殿為彌勒殿,主祀彌勒佛,左右配祀四大天王。正殿為大雄寶殿,供奉釋迦佛。左側旁祀鄭成功夫婦神位,兩側並四十八羅漢。後殿為大士殿,主祀牽手觀音菩薩。寺內有名井一口,稱為(鄭經井)。寺後種(七弦竹)一叢,為鄭經母親董氏手植。此外,在功德堂內,還保存不少鄭經時期的古物,這些對於開元寺而言,都是具有相當深刻的意義。


 

資料來源: 台南市政府


10. 
 
	開基天后宮    地點:台南市北區自強街12


創建於1662(明永曆十七年),為台灣最早的民設媽祖廟。鄭成功治台後,感恩昔日馬祖庇祐鄭軍順利登港,將開基天后宮易茅為瓦,易寮為廟,1662年正式創建,冠以「開基」。因為不及大天后宮的規模及寬敞,俗稱「小媽祖廟」。
天后宮內存有古匾數方,如:乾隆四十四年的「海天福主」、嘉慶十三年的"慈慧」以及道光二十年的「天上福星」等,其中尤以文苑晝畫家一峰亭林朝英手書,筆力勁秀,最為人稱道。此外,殿內一對石雕蟠龍柱,以三爪降龍為紋,樸拙簡練,刀法渾厚有刀,不僅是天妃時期的代表,也是石雕藝術的佳作。

 

資料來源: 台南市政府


11. 
 
  (台南)三山國王廟  地點:台南市北區西門路三段100


創建於1742(乾隆七年)之三山國王廟,為台灣唯一純粹廣東式的建築,為清代旅台的廣東潮州官民所聚資興建,祀三山之神。是當今全台僅存由潮州派匠師所興建的廟宇,屋頂脊線平直,只在兩端微微翹起,脊堵嵌瓷色澤豐富,圖象凹凸分明,屋頂至用黑瓦,與閩南建築習用的紅瓦大異其趣。廟貌單純寬紅,細作精巧別緻。外型上給人莊嚴肅穆,又神采飛揚的感覺,整體建築,呈現潮州派廟宇建築中特有的風格,是其他廟宇所難得一見的。在台灣寺廟建築史、美術史上都具有珍貴的地位。

資料來源: 台南市政府


12. 

◎ 三 級 古 蹟

 

 

 

蕭氏節孝坊 地點:台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3043





蕭氏節孝坊的外觀瘦長,為二柱單間重簷式的形制,是由兩根石柱擎起的,是全省僅見格局最小的牌坊形制。
上下兩層護簷間距極大,夾著一塊清斗石刻「聖旨」牌。下層護簷正中額坊上刻有龍鳳圖案,額上寫著「節孝」大字,左右落款「旌表太學生沈耀汶妻蕭氏、大清嘉慶五年陽月吉旦立」,左右短柱刻有牡丹、荷花、芙蓉、梅花,下方的「雙龍盤珠」石額,雕工整捷有力,兩側石柱上的對聯點出蕭氏的節孝,屋頂刻有瓦飾,最上面有一石刻葫蘆。


資料來源: 台南市政府


13. 
 
  台灣府城大南門、碑林    地點:台南市南門路南門公園內



台灣府城大南門內城造型上屬於重簷歇山單脊燕尾形式的城樓,面開三開間,燕尾舒揚,十分優雅,城身是以花崗岩及咾咕石砌成的,上有雉堞,材質堅硬。另外,內、外兩城門並不在同一直線上,其目的是要造成曲折迂迴,使敵人無法長驅直入。【 碑林亭】西元1935年,日本人為舉辦台灣博覽會,著手整建大南門,將附近闢為「綠園」,並搜羅古碑殘碣陳列展覽。 民國66年修建「碑林亭」,亭中展示台南市各時期的石碑。
大南門的右方空地上有碑林一座,展示著數量豐富的古碑,是研究臺南市歷史的重要資料,也是令人發思古之幽情的場所。


 

資料來源: 台南市政府


14. 
 
  安平小砲臺   地點:台南市安平區西門里安平小段1006之七地號


安平小砲台包括砲台主體及北面的護城石堤。 砲台主體位在水池公園旁,為花崗石、卵石砌成,南北西面有有六個磚造雉堞,其下有地下彈藥庫的設置,砲台地面為油面磚,台上原為英式B.P.彈前膛鐵砲,現在所見的砲已非原物;北面的石堤以咾咕石堆砌,三合土填築而成,留有射口,射口設有柵門擋水,石堤前半部深入民宅與王城西社區活動 中心空地而緊鄰民宅;後半部則是以舊砲台為主的石堤,隔道路臨廣場、低矮的民宅、與幼稚園、天主堂,西側為魚塭,形成線形防禦系統。

 

資料來源: 台南市政府


15. 
 
	延平街古井    地點:台南市安平區延平街1483


延平街古井係清代紅磚所建,外以石灰粉飾,井口內徑0.94公尺,井欄高平均0.73公尺,井欄厚0.22公尺 井口欄緣成錐形,頂厚0.06公尺,以45度斜角下切0.16公尺,井欄至井底3.15公尺,井欄至水面1.82公尺。根據記載:井高原及婦人腰,後因開闢道路而填高路面;近年井緣改以水泥整修,但內壁仍是保持昔時紅磚材質,以不鏽鋼欄杆圍繞井口,可觀看井內構造。

資料來源: 台南市政府


16. 
 
   原德商東興洋行    地點:台南市安平區安北路2333


建築體坐東面西,設有基座,以石所砌,留有通風孔,建築計分七開間,中央五開間為磚造拱圈,甚為優美,最外兩間則粉以白牆,在開以長窗,外附百葉以利遮陽,拱廊形式是西方人到台灣後,因應氣候特徵所採取之建築回應手法,但也構成建築之外貌特徵,拱廊欄杆飾以綠釉花瓶,甚為優美。室內空間,中央為走廊,兩側為房間,其中並設有壁爐,在台灣較少見,屋頂則仍採取傳統屋瓦。
整體而言,東興洋行可視為以本土建材來營建西方空間的一個好例子。

資料來源: 台南市政府


17. 
 
	烏鬼井   地點:台南市北區自強街14610


鬼井原是以箖荼(林投)來砌築,也稱箖荼井。乾隆年間改用磚砌井壁,日據時期,曾被填塞,民國四十四年十月,市政府重新挖掘修葺。現今自來水供應乾淨便利,烏鬼井雖仍有水源而且井水清澈,但鄰近居民已少飲用。 戰後均以水泥加以整修,而且為了安全因素,加貌。原本井高及腰,後因路面填高鋪以加強水泥連鎖磚才成為今天所見之高度。烏鬼井目前以石板誚矰咫,致無法觀看井內構造。

資料來源: 台南市政府


18. 
 
	接官亭   地點: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三段1437號前


臺灣位居大陸東南,地處偏遠,與內地又有寬闊的海峽遙隔,來往交通不便。任職官員發派臺灣各地,大都由陸路先抵廈門,再轉海運,經過洶湧波濤,駭浪驚滔,幾番折騰後,才能到達鹿耳門。雖然鹿耳門建有公館可供歇息,但經片刻,又得轉渡河運進入郡城。為使長途跋涉,疲累奔波的官員,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或回任官員等候船班,臨行依依,在渡頭附近多設有迎接或送別的處所。接官亭便是臺灣收歸清廷版圖以後,用來迎送酬接文武官員的地方。

清康熙年間,接待文武官員的公館設在當時的西定坊大井頭附近。臺江淤塞,海退成陸以後,渡頭西移至安瀾橋邊的「鎮渡頭」。

 

資料來源: 台南市政府


19. 
 
	報恩堂   地點: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2388


臺南報恩堂有「台南最美好的傳統木造建築物」的美稱,雖為齋堂修行場所,但其外型與一般民家相去不遠,不像一般寺廟般重視彩繪、雕塑等外在裝飾,是一座樸素的木構建築,屬傳統民居建築。
建築坐東朝西,一座二進兩廂房的規模型制。入口為單脊板瓦屋頂的有罩牆門,形式簡潔,門內為前庭,花木扶疏,環境清幽。第一進為前堂,第二進為正堂,供奉觀音佛祖與教祖,堂內木雕精緻,其是柱邊的花罩及八卦月門更是古色古香。堂前帶一座捲棚拜亭。第三進為後堂,供住居使用,堂後有院,院後再設後門,以供出入。報恩堂外圍有牆環繞,雖然堂貌斑駁,但院落寬敞清靜,宛若世外桃源,確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

 

資料來源: 台南市政府


20. 
 
	鄭氏家廟   地點: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36


創建於明永曆十七年(西元一六六三年),位在當時的承天府寧南坊的鄭氏家廟,原是鄭經所建,用以奉祀延乎郡王鄭成功的專祠。清廷據臺時,為顧及隱晦,改稱鄭氏家廟,又名昭格堂,成為鄭氏開臺第一座家廟

 

資料來源: 台南市政府


21. 
 
	大東門    地點:台南市東區東門路一段320號前


大東門位於東門路與勝利路交叉口,門樓為重擔歇山二層樓形式,城門呈東西向,中開圓拱門,門內上方有石質聯楹,下方有門栓洞。城門基座為花崗石材料,每皮石材以一丁一順交互砌築。
東側拱門上乃有石質橫額一塊,書「東安門」,西側拱門上乃為灰泥框,內題「迎春門」,城門上女兒牆開有多處眼,是捍衛府城、玫擊敵人的射擊口。此外,城洞內尚鑲有一塊道光二十八年戊申(西元一八四八年)所立的石碑,主要內容是:欽命不許士兵對來往此城的農商零販,予以勒索。[]位於東門路勝利路口之圓環之中大東門城身為花崗岩,甚為宏偉,門洞居中,門額外題「東安門」內題「迎春門」。城洞內,有一方西元1848年(道光28年)所立的石碑,內容主要是禁止守城士兵勒索進出城的農商車牛。


資料來源: 台南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