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01. 

 日月潭纜車為日月潭湖畔新地標,建築呈八角形結構加上圓屋頂,再配合月台左右兩側斜坡道建築,從纜車上往下望,像一隻帝王蟹,伸開雙臂向著日月潭,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建築。

纜車顏色有紅、黃、藍三色,代表日(紅色)、月(黃色),潭(藍色),系統引自奧地利,纜車中段T7到T8之間,離谷底深達140公尺,跨距達786公尺,T12到T13間,傾度高達43度,搭乘時令人有驚喜/驚豔的感覺。

02. 


車站前面的塑像顯示出舞動的生命力。

邵族女性的服裝可分為頭巾、有袖上衣、胸衣、腰帶、腰群、膝褲、頭冠

服飾顏色以紅、藍、黑三色為主

邵族音樂最著名的為杵樂,舞蹈以竹竿舞、迎賓舞、小米豐收舞,最廣為人知。

03. 



當日月潭纜車升高到海拔1000公尺的卜吉山後,隨即跨過一段寬786公尺的山谷,位在T7到T8之間,在空中畫出一道弧度線,被稱為「山谷的微笑」,從纜車往下望,整個日月潭美景全部映入眼簾,纜車的終點站為九族文化村入園口

T7海拔996公尺,T8號柱海拔1044公尺,纜車全長1877公尺,塔柱數量16個,最長跨距786公尺

04. 

本張照片攝自九族文化村入園口-觀山樓

九族文化村共分為三座主題園區:原住民文化、歡樂世界和歐洲花園。

自2009年開始啟用空中纜車,搭載觀山樓至歡樂世界的旅客,並可在觀山樓看全園風光與日月潭景色。

05. 



伊達邵碼頭位在日月潭日月村,離纜車站僅500公尺,舊名「德化社」,是每年舉辦花火節的場所之一,也是邵族主要的居住地。

 

06. 


「網魚法」是邵族傳統的捕魚方式之一,圖片中的四手網就是網魚法的主要工具,夜間時將四手網放入水中,並以燈光照射,引誘魚群進入,一段時間後就慢慢把魚網升起,以撈取魚獲

07. 



邵族的生活區域主要以日月潭為主,依山傍水,生活模式以漁、狩為主,因此發展很多具特色的捕魚法,包括網魚、叉魚、鈎魚、罩魚等,其中,有一種特別的「浮嶼誘魚法」,是在竹排上種植水草,並以繩索固定住,形成「人工草坡」,水草引來魚群覓食,邵族人就可以輕易捕捉魚獲

08. 



攝自水社碼頭,原為單純提供遊客遊湖及拍照的地點,現在晚上有提供音樂、燈光的水舞表演

這裡也是名產一條街,特產店聚集,只是看來看去那些特產都好像是為陸客打造的,多是什麼鳳梨酥、牛軋糖、茶葉之類的,台灣人反而看得多買的少....

09. 


這是日月潭著名的龍鳳宮,裡面還有月下老人廟

主殿的配祀神為北極玄天上帝、天上聖母及慚愧祖師

自921大地震後,有關單位就將月下老人廟自光華島遷建至此,而光華島就還給邵族管理,重建為紀念祖靈文化聖地的拉魯島。

 

10. 

潭面海拔:748.48公尺

潭深:30.3公尺

潭面積:827公頃

蓄水量:1億4仟萬立方公尺

水源:由武界水庫透過地下水渠將濁水溪越域引至日月潭

 早期埔里到水里這個區域被稱為「水沙連」,因為經年累月的地質變化,埔里到水里由北而南形成埔里盆地群,包括埔里盆地、魚池盆地、日月潭、頭社盆地。

日月潭為埔里盆地群唯一未乾涸的盆地,日月潭以拉魯島為介,而拉魯島為邵族的祖靈地,島上的茄苳樹為最高祖靈,白鹿、貓頭鷹則是邵族的守護神。

相傳邵族人為捕獵一頭白鹿而發現日月潭,而白鹿躍入湖中消失,邵族人從此相信日月潭是上天恩賜,後遷居於此,直到清嘉慶、道光年間,才陸續有漢人移入。

日治時期,日月潭也肩負起水力發電任務,邵族人也遷居到卜吉社(今伊達邵)等區生活,國民政府時期,拉魯島被改名為光華島,經921大地震後,修復後重新更名為拉魯島,島上有白鹿塑像及貓頭鷹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