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01.  文林紙寮窩劉氏公廳

劉家祖籍廣東饒平,乾隆末年渡海來台,在今紙寮窩拓墾開發,造紙奠基業,客家老宅,座落山坡,格局完整。臺灣的客家建築從中國原鄉帶來了家神祖先信仰,確立了「宗祠」、「家廟」、「公廳」等客家特殊建築類型。在空間的表現上,具體呈現在「公廳」與「禾埕」,可以看到臺灣客家建築落地生根的具體軌跡。


02. 文林紙寮窩劉氏公廳
在材料的運用上幾乎都是因地制宜〈從精神的層次,也可說是延續原鄉之傳統〉,用火磚以建築物的在地資源優先考量。在色彩美學上,創造了與原鄉「白牆烏瓦」截然兩異的審美價值觀,逐漸吸收了閩南「紅磚紅瓦」的新風味。







03. 

鄧雨賢音樂文化紀念公園

鄧雨賢(1905~1944),晚年定居芎林與妻鐘有妹共同服務於芎林國小,其曾即是創設文林社(即文林閣 ),啟迪芎林民塞,開創芎林文風的大儒鄧兆熊。緬懷吟唱雨夜花、望春風、四季紅的鄧雨賢老師,紀念日治時期的台灣音樂家一生事蹟為主軸的紀念公園與紀念館。鄧雨賢老師嚴謹、絲毫不茍的精神代表客家精神的表徵,營造優質客家文化永續發展據點。


04. 

文昌廟
最早在光緒二年建立,以祀奉"文昌帝"為主。是芎林地區文化意義最深厚的廟宇同治末年舉人鄧有熊先生在此開班授課。光緒二年先生成立"文林社"將學堂改為廟宇,稱為"文林閣"。莊嚴宏偉的芎林「文林閣」,


05. 九芎樹_文昌廟旁
芎林鄉原名(九芎林),其名稱由來是因洪荒未闢之時,芎林一帶有九芎樹蒼蔚成林之故。文林閣前兩棵九芎樹,即在感念九芎樹對芎林的意義芎林之開發溯及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已有220餘年歷史


06. 九龍白玉石_文昌廟
於大殿入口斜梯上,安置一塊重達二十餘公噸栩栩如生的「九龍白玉石」圖騰。系由名家精工雕琢,意諭文昌帝君庇佑學子,龍飛九天,學業有成。


07. 還願燈籠_文昌廟
一到考季許多考生就將准考證、筆通通帶到廟中祈求,行成一幅非常特殊的景象。應試高中、金榜題名者的還願燈籠,更是經常掛滿殿前蔚為奇觀


08. 懷念亭_文昌廟
是立於光緒二年的創建捐題碑第二篇第四章的古蹟碑碣但因為砂岩石碑年久失修部份內容已不易辨識


09. 

三山國王廟~廣福宮
芎林開庄後,由先賢劉承豪,姜勝智等倡導地方仕伸興建的三山國王廟宇,每年中元節(農曆717)在此辦理普渡祭祀活動,芎林個村輪值祭拜,廟前會設置"大士爺""燈篙"


10. 祈福燈~廣福宮
逢年過節,或紀念日祈福還願,都會到廟宇、佛堂燒香拜佛,以求順利平安。,三山國王是從廣東省揭陽縣傳來的,在臺灣客家鄉鎮,至少會有一座三山國王廟。



11. 

芎林村老街廣福巷
土牆,瓦衫,牆腳卵石砌,義渡碑,見證九芎林開拓史。


12. 

倒別牛名稱由來

今新鳳村第1-3鄰一帶。倒別牛原屬大字地名,包括倒別牛、五股林、燥坑三個小地名。倒別牛本應稱做「倒撇牛」,蓋因昔時從九芎林市街通往該處,係沿水坑溪而上,當牛車行至該處時,適逢上坡且需向右轉,故須用牛索拍打牛身,使牛前進,因為這種動作叫「倒撇」,久而久之,遂以此而名其地。其後,可能是因為客語中「倒撇」與「倒別」語音相近,而誤植為『倒別』。
 


13. 拜阿公婆
傳統的客家人,在信仰上是以敬家神為主,廟神次之龍神,為客家建築特有的習慣。無論廟宇、住家在神龕下通常都有祭祀土地龍神,土地公也不例外。客家人相信由「牽龍 」儀式導引天地山川的靈氣前來廟宇鎮守。


14. 客家傳統家廟裝飾
三國名將關羽手持春秋閱讀旁有侍從手持關刀畫中表達的忠義讀書是客家人最著重的內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