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01. 這次的遊程我們從新埔鎮的寶石國小出發,在寶石派出所附近,應該不難找!


02. 

陳戊妹女士最早接觸山歌是在民國76年,胡泉雄先生到新埔鎮公所教唱山歌教傳統山歌-九腔十八調,不過因為不識字,完全是用強記歌詞的方式學唱。從六十多歲~七十歲的十年間,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比賽獲得許多殊榮,七十歲以後就沒有再參加比賽了。她的女兒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參加歌唱班,歌藝不錯上過電視多次,外孫女也跟著學會山歌,還拉一首好胡琴,祖孫三代一起唱山歌除了興趣外,更是一種享受,一種天倫之樂!


03. 在門口拍一張,今天要拜訪的人物不在!
訪談熊家甄小姐:

我從小就愛唱歌,不管是國語歌,閩南語歌都喜歡。十九歲曾經想當歌星,但遭到父親的反對,無法一圓歌星夢。我是外省人,因為嫁給客家人,有機會接觸客家文化,尤其是客家歌,覺得客家歌也很好聽、很有韻味,就跟著客家山歌王徐木珍老師學起來了。雖然已能與客家人用客語溝通,不過我說的是新埔海陸腔,唱山歌大部分是四縣腔,所以在咬字上常會轉不過來,咬字不正確,必須靠老師的指正。參加比賽是唱山歌子和平板,也有不錯的成績,也出過一張客家創新歌曲CD


04. 陳美惠小姐最早接觸山歌應該是在小學,當老師教了一首兩支甘蔗,印象非常深刻。後來因為父母的關係,參加胡泉雄先生的山歌教唱班,學會就回來教父母唱,還在新興戲院發表成果,和父親合唱一首小調鬧五更。

之後對山歌更有興趣,經老師的引見認識徐木珍先生,還到台北表演。回來後,加入李辰洋老師83年創立的的新竹縣音樂客家發展學會,其實在民間有許多人為客家傳統藝術默默奉獻,而這些人目前大都退居幕後指導年輕一輩,我也就這樣被推選為現在的理事長,雖然責任不輕,不過希望對客家事務能盡一己之力。


05. 

周歲後,出麻子,發高燒,當時正好遇到二次大戰末期的空襲,大部分的人都躲到防空壕去了,找不到醫生,就找了一個不太靈光的大夫,結果兩個眼睛就這樣失明了。從小就喜歡看撮把戲、外台戲,每回晚餐後就騙家人去鄰居家玩,其實是聽到弦子響知道有人來表演,早早就洗好澡,去聽人唱歌、演戲,常聽到三更半夜才回家。因為看不見無法記譜,而當時的能拉能唱的師傅也大部分沒有手抄本,完全是口授相傳,所以就必須靠聽力學習,人非神仙,不可能聽一聽就會,為了加強記憶,有時也要靠錄音,回家後再一遍一遍練習,直到熟練為止。這種學習必需要有堅強的意志力才能辦到,過程也比一般常人辛苦多了。同母異父的妹妹也會唱一些山歌,耳濡目染也學會一些,山歌方面自認是自己練家子學來的。


06. 就在義民廟旁的商圈,來到義民廟千萬別錯過這!


07. 喜歡客家音樂的你別忘了來這撈一下寶!


08. 隱身在新埔太平窩的客家八音社,一不小心就會錯過它。


09. 母親劉羅蘭英女士,非常認真喜歡聽歌,又會向他人請益,聽到別人唱,就靠頭腦硬記下來,自己再東湊西湊,也有這方面的天份,自然而然就隨口而出了,劉得相先生比較擅長文武場,文場是琴、武場是鑼,唱山歌像是雕佛像一樣,看得懂,不過不專業,沒有參加過山歌的表演,現在有人邀約就出場一面謀生一面欣賞。


10. 劉得相先生侃侃而談自己接觸山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