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01. 一門三節坊立於瓊林西郊的古官道上,為道光十一年(1831年)旌表瓊林蔡仲環妻陳氏,次子尚聞妻陳氏,三子蔡尚神妻黃氏婆媳三人節孝所立,迄今已有一百六十餘年的歷史。一門三節坊原屬「四柱三間二層」的形式,主要以花崗石與青斗石石材構築,四根方柱以一字形排列形成四柱三間的建築規模。本坊的聖旨牌與第三層檐樓均已失落。雖然遺失的構建很多,但其所選用的石材、雕刻的水準,其氣勢與美感猶存。明間大額枋二端浮雕張口的龍頭(一般稱為龍首箍頭),龍首箍頭內,陽面浮雕雙龍搶珠,陰面浮雕雙鳳朝陽,金門所見的三座清代節孝坊,此部分也雕刻相同的題材。柱身上兩面均有題聯,陽面上由原籍金門之開澎進士蔡廷蘭所題:「殉婿易,撫孤難,不死為存一塊肉,寡姑貞,孀媳潔,未亡真見三完人」,陰面有台灣安平左營遊府郭揚聲所題:「苫席偕安,一姑兩媳冰霜節,柏舟共矢,萬苦千辛鐵石心」道盡了這一門三節婦茹苦含辛的偉大成就。


02. 文臺寶塔
文台寶塔聳立於金城南磐山頭,相傳為明太祖年間江夏侯周德興所建,塔高2丈餘,為昔日金門航海的指標,列為國定古蹟。由花崗石疊砌而成的文臺寶塔,塔高五層,塔身呈六角形,形貌渾厚樸實,由於居高臨海,氣勢壯闊,自古文人武將行經此處,莫不留下豐盛的石刻,如明千戶俞大猷所題的“虛江嘯臥”,以及國畫大師張大千所題“國之金湯”等。


03. 水頭黃氏酉堂別業
建於清乾隆31年(1766年)的酉堂,係黃氏先祖黃百萬興建作為學堂之用,全屋共二進,分前廳、後廳、花廳與左護龍;堂前的水池因石橋中隔而成日月形,是金門唯一具有園林池沼的建築,而護龍庭中一口以四條石板圍成欄杆的水井,井欄造型獨特,也是全台少見。


04. 古龍頭振威第
為清朝廣東水師提督李光顯的故居,建於清乾隆59年(1794年),現列為縣定古蹟。宅第為三落增建突歸(類似護龍),為清初民居之代表。屋後的“泰山石敢當”,高大雄峙,堪稱金門石敢當之最。宅第內規劃了水源館、鄉史館、漁蚵館、提督館等十餘個展覽館,展出李光顯事蹟、振威第重建過程、明清生活器皿,古早農漁牧器物等。但因開放時間不固定,遊客欲入內最好先電詢。


05. 石門關
前往海印寺必先穿過一拱形石門,如出入的關口般,而稱之石門關,為太武山十二奇景之一。石門關以厚實工整的花崗石砌造,
上覆反宇屋頂,四端翼角微翹,頗有輕盈之美;橫額上有明朝忠臣盧若騰手書的“海山第一”四字,現列為縣定古蹟。



06. 吳秀才厝
為清末秀才吳文長的故居,古厝為二進左右雙護龍的三落大合院,門埕有院牆環護,形勢局堪稱烈嶼之首。宅第採用精緻石材與木料,並延聘一流匠師施作,正廳燕脊與護龍馬背線條生動協調,屋內布局流暢富變化,院落間飾以華美的雕琢與交趾陶飾,在在展示主人不俗的品味。


07. 東溪鄭氏家廟
鄭氏先袓以嘉慶年間進士鄭用錫一脈最為顯赫,目前東洋與新竹市區都保有形制完整的家祠。東溪袓廟建於道光28年(西元1848年)大量採用質地堅硬的青草石,堂前香爐,’窗堵、石鼓、柱礎都有精美的雕飾,而大殿聳立的祖龕,不但雕工精細,其尺碼規制更是島上各宗祠取法的對象。


08. 邱良功,字玉韞,號琢齋,後浦人。襁褓失怙,良功性恬謹,謙以下人,廉以飾躬,事節母甚慎,母病嘗糞,長從戎,為金鎮李芳園所器重,從軍期間,掃蕩海賊,自是閩浙二洋,海氛蕩平。嗣後入覲,卒維揚,授建威將軍,予祭葬、謚剛勇,子聯恩襲爵,卒年四十九歲。這棟建築乃為邱良功祖厝,位於金城鎮浯江街中段,屋中尚存有方形銅鏡一面,另有雕龍聖旨石二塊,高六十一公分、寬八十五公分,所刻聖旨二字每字十二公分見方,據傳係良功顯貴封爵,皇帝聞其家屋簡陋,賜建爵府,故贈予聖旨石二塊,預備置於府第大門前坊,建築物為一落四櫸頭+左突歸+牆規,建築本體牆身材料:磚牆、石牆(石板條砌)建築本體屋身構造:承重牆構造(硬山擱檁)。


09. 奎閣
建於清道光16年(1836年),為縣定古蹟,從浯江新莊對面窄巷進入就可找到,魁樓供奉北斗七星之首的魁星,魁星主文運,是古代文人敬奉的神祇之一,參加科舉的士子莫不虔心膜拜。奎閣是一座六角形的雙層閣樓,建築特色為檐柱迴廊、重檐攢尖,造形優美簡潔,有著泉州晉江派的傳統風格。



10. 浦邊周宅
為清初水師副提督周全斌的後人周茂川所營造,為三落配置右突歸的大厝,樑柱間藻飾華美的木雕,彩繪與泥塑;特殊的是不但院埕舖設花崗石板,院落間則豎立欄杆式的石板,大門也設有特別的防盜措施,是其他古宅所罕見。


11. 陳詩吟洋樓
與魁星樓比鄰而居的陳詩吟洋樓,為金沙高坑鄉僑陳詩吟所建,為後浦洋樓群的代表作。洋樓移植英國新文藝復興風格,樓高二層,格局狀闊華美,前樓有俗稱“出龜”的外廊,立面塑有雙龍、花草等圖案,簷下及柱頭布滿鷹、象、花草、吹鼓手等泥塑,華洋混合,充滿異國情調。可惜洋樓未完成,陳氏即因病逝世,其後人亦因戰事走避他鄉,為洋樓增添一段悵惘的色彩。


12. 虛江嘯臥碣群
虛江嘯臥碣群碑是明清兩代文人雅士摩崖勒石所形成的,其中以明金門千戶俞大猷所題“虛江嘯臥”最早,而得名;古碑碣錯落崖石間自然成趣,是登高聽濤、欣賞兩代文人筆墨的好據點,俞大猷號虛江,為嘉靖年間抗倭名將,俞公允文允武,暇餘常與鄉坤,僚屬唱和吟詩,此碣當為先生登臨城南南盤山時的即興之作。


13. 楊華故居
楊華乃乾嘉年間功勣彪炳的武將,曾從征林爽文,掃蕩海寇。其古厝屬三落大厝加掛左護龍的傳統閩式建築,門廳飾以三川脊,前後廳配置一條龍燕脊,細部裝飾極為精巧,門堵上團龍木雕與磚雕皆有可觀,樑柱拱斗間木作雖已褪去華麗彩繪,更見遒勁雕功。


14. 豐蓮山牧馬侯祠
為供奉“開浯恩主”陳淵的三落古制廟宇,現貌為清道光年間重建,列為縣定古蹟。相傳陳淵經常顯靈退倭,保護鄉人,朝庭因此下令建造廣達七進的廟宇,賜廟額“孚濟”,追封為“福佑聖侯”,此即牧馬侯祠的由來。廟內現存有孚濟古匾及清時古碑,此外,廟兩旁龍虎壁及屋脊上交趾、泥塑、精細華美,皆值得細覽。

此篇出處來源:
金門縣政府
http://gis.kinmen.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