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01.  宋    
宋人畫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軸 絹本 設色畫 縱:176.8公分 橫:76.2公分 
 
觀世音又稱觀音,是我們最熟悉的一位佛教人物。這尊觀音與常見的一頭兩手的顯教觀音像不同,祂的頭頂共有二十六個菩薩頭和一個佛頭,有一千隻手,每一隻手的手掌中間又有一隻眼睛,所以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密教觀音的一個重要典型。

萬頃波濤,四天王背負著一座七寶蓮台,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十分莊嚴地站在台上。左右各有兩位菩薩隨侍,下方的天龍八部雙手合什,向觀音菩薩示敬。觀音菩薩頭戴化佛寶冠,紺髮垂肩,雙唇上下都有鬍髭,仍作男相。但五官秀美,已流露出女性化的特質。全圖賦色妍麗,瓔珞裝飾和七寶蓮台都描繪得十分仔細。人物衣紋線條柔勁流暢,這些特色都與傳至日本的南宋佛畫十分類似,是一幅難得的南宋佛教繪畫精品。
 



02. 宋    郭熙
早春圖
軸 絹本 淺設色畫 縱:158.3公分 橫:108.1公分 
 
郭熙(活動於西元十一世紀),河南溫縣人,神宗時為宮廷畫師,早先曾經為京師幾個重要的宮殿與寺廟繪製大型的屏風畫或壁畫,深受皇帝賞識,後來升遷為翰林圖畫院最高職位的「待詔」,製作了許多大型山水畫。他擅長巨障長松,煙雲變滅之景,山石用「卷雲皴」,樹木作「蟹爪」狀,創為一派。

此圖作於神宗熙寧五年(1072),是存世最著名之作。畫上自題「早春」,顧名思義,畫的是初春瑞雪消融,大地甦醒,草木發枝,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主要景物集中於中軸線上,近景大石與高大的松樹,銜接中景「S」形的山石,隔著雲霧,再起二峰,主峰居中,下臨深淵,溪澗從谷間潺潺流下,深山中有宏偉的殿堂樓閣,懸崖上有草亭,背後襯以遠山。左側平坡委迤,遂覺有千里之遙。筆墨清潤,構圖綜合高遠、深遠、平遠法,呈現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



03. 清    郎世寧
百駿圖
卷 絹本 設色畫 縱:94.5公分 橫:776.2公分 
 
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中國名郎世寧。意大利米蘭人。耶穌會教士,二十七歲來華傳教,後以繪事供奉朝廷,歷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兼擅人物、花卉、鳥獸;動物中,以馬畫最多,亦最傳神。

本幅畫姿態各異之駿馬百匹,放牧遊息於草原的場面。馬匹們或臥或立、或嬉戲、或覓食,自由舒閑,聚散不一;在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郎世寧發揮了西洋畫法中常應用的前重後輕、前實後虛、前大後小等寫景方法,使畫面產生空曠深遠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無不寫實精緻。全幅色彩濃麗,構圖繁複,形象逼肖,郎氏擅以中國傳統繪畫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視法及西畫顏料,以顯示中西趣味兼容並蓄的畫面。如畫中馬匹、人物、樹木、土坡皆應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極富立體感;而如松針、樹皮、草葉等的墨線勾勒,石塊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國傳統手法,即使是馬匹及樹幹上的陰影表現,亦是以中國傳統的渲染方法來完成。此圖繪於雍正六年(1728),堪稱郎氏早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04. 清    惲壽平
牡丹
冊 紙本 設色畫 縱:28.5公分 橫:43公分 
 
惲壽平(1633-1690),江蘇武進人。初名格,字壽平,號南田。後以字行。惲壽平小時候就跟隨伯父惲向(1586-1656)學畫,惲向以元朝畫家黃公望為學習的對象,畫風沉雄。見到王翬的山水畫後,即對王翬說:「此道讓兄獨步,格恥為天下第二手。」於是專心致力於花卉畫上的研究,以沒骨花卉聞名,不鉤花葉、枝榦的輪廓線,直接用顏色或墨畫出花朵葉形,創出獨特風格。

此幅畫紫、紅、白牡丹三枝,或正或側,俯仰掩映,曲盡其態。利用賦色的濃淡、明暗表現花瓣豐富的層次變化,而花葉之翻轉向背、枝節細微部份都仔細交待,毫無鬆散之處。全圖設色明麗鮮艷,於光輝燦爛中,別有一種清澄明朗、高雅脫俗之神韻。


05. 明    不詳
明人畫入蹕圖
絹本 設色畫 縱:92.1公分 橫:3003.6公分 
 
這支龐大的皇家謁陵隊伍,由北京城得勝門出發,畫家沿途舖設,盛大的衛儀陣容,直至皇帝謁陵的目的地,離京城四十五公里外的天壽山,這裡是明朝歷代皇帝的陵寢區。

「出警圖」與「入蹕圖」雖是各自分開的二幅長卷,但是所繪的卻同是掃墓、巡視的過程,因而通常被合稱為「出警入蹕圖」。
畫家將皇室謁陵的整個時空歷程出發→抵達→返回,濃縮於二幅長卷之中。傳統觀賞「出警圖」是由右往左;「入蹕圖」則由左往右。「出警圖」繪皇帝騎馬,由陸路出京,「入蹕圖」畫皇帝坐船,走水路還宮。
這兩幅圖不但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所收藏手卷畫作中最長的兩幅(「出警圖」的橫長有26公尺,「入蹕圖」更是超過30公尺),人物眾多,場面宏偉,更是歷代繪畫作品中少見的超級鉅作。
這二幅作品,均未署名作者姓名。但可以確定的是,得出動許多宮廷畫師的合力創作,才能完成這二幅佈局精采生動的鉅作。



06. 唐    
唐人宮樂圖
軸 絹本 設色畫 縱:48.7公分 橫:69.5公分 
 
圖描寫後宮嬪妃十人,圍坐於一張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則負責吹樂助興。所持用的樂器,自右而左,分別為篳篥、琵琶、古箏與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還有一人輕敲牙板,為她們打著節拍。從每個人臉上陶醉的表情來推想,席間的樂聲理應十分優美,因為連蜷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驚擾到!



07.  清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卷 絹本 設色畫 縱:35.6公分 橫:1152.8公分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960-1126)相當流行的題材,其中以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最為有名,他以清明時節作為引子,展開對汴京的精描細繪,是寫實風俗畫的傑作,受到歷代喜愛,因而有許多仿本的出現,其中最有名的是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畫成,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台等等,畫的事物繁多,雖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同時,由於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並有西式建築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圓熟細緻,界畫橋樑、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是院畫中極精之作。


08. 宋    劉松年
畫羅漢
軸 絹本 設色畫 縱:117公分 橫:55.8公分 
 
劉松年,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居清波門,故人稱之為暗門劉。淳熙間(1174-1189)為畫院學生,至紹熙年間(1190-1194)成為畫院待詔。師張敦禮,工畫人物、山水,而神氣精妙,過於其師。寧宗時(1195-1224)進「耕織圖」稱旨,賜金帶,時稱絕品。

本院藏畫中,有三幅劉松年畫羅漢,每幅都款署「開禧丁卯(1207)劉松年畫」,此軸即為其中之一。幅中羅漢濃眉高鼻,貌若印度高僧,身著右袒式袈裟,倚樹沈思。身側隨侍的和尚以衣袂承接樹上長臂猿所摘之石榴,身前尚有二鹿仰觀,畫面生動。此羅漢臉上滿佈皺紋,雙眉蹙起,神情專注,栩栩如生。全作用筆變化多端,衣紋流暢羅漢頭後的圓光,及三樹枝柯掩映,層次分明。全畫敷色妍麗,繁縟精美,皆臻絕紗。


09. 明    仇英
漢宮春曉
卷 絹本 設色畫 縱:30.6公分 橫:574.1公分 
 
仇英,字實父,號十洲。原籍江蘇太倉,後移居蘇州。生卒年不詳,近人據著錄及畫蹟研究,考訂約生於弘治甲寅(一四九四年),卒於嘉靖壬子(一五五二年)秋冬之際。少時嘗為漆工、畫磁匠,後學畫於周臣,特工臨摹,頗能奪真,精麗豔逸,無慚古人。山水、人物、樓台界畫,靡不精細入神。為明四大家之一。

此卷蓋描繪宮中嬪妃生活。畫中園庭殿宇極其繁盛,臺閣欄杆門牆皆用界筆畫成,精細入神。而人物勾勒筆法秀勁,設色青綠重彩,穠麗典雅,其畫雖仿宋人,然有超越之處 。


10. 五代    巨然
層巖叢樹圖
軸 絹本 水墨畫 縱:144.1公分 橫:55.4公分 
 
巨然(西元10世紀後半葉),南唐鍾陵人,開元寺的和尚。南唐被宋滅亡(西元975年)後,巨然隨李後主降宋,而遷至汴梁。擅畫山水,畫法學自董源。繼承其師之披麻皴(如麻布纖維散開來一般的筆觸表現)而自創山巒陰鬱層疊情景之畫格,被稱贊為造化之神。

此幅畫山徑曲折縈迴,穿過樹林深入山中。除林麓間、峰巒上有俗稱「卵石」或「礬頭」之群石之外,山石多以披麻皴法細膩描繪,筆筆沉著而帶潤澤之意。山間由下到上配以蒼鬱的樹林,巧妙地表現出深山沈潛的景觀。如董其昌「巨然真跡神品」題識所示,堪稱巨然畫中絕佳珍品。
 
此篇出處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http://www.npm.gov.t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