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01. 宋    黃庭堅
七言詩(花氣薰人帖)
冊 紙本 縱:30.7公分 橫:43.2公分
宋四家墨寶冊第九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涪翁,江西分寧人。二十三歲中進士,歷官山西太和知縣,校書郎,著作佐郎,起居舍人,鄂州、涪州、戎州、宜州等知州。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同游蘇軾門,世稱「蘇門四學士」,尤長於詩,與蘇軾齊名。書法淵源多種,主要受顏真卿、蘇軾和南朝刻石<瘞鶴銘>影響,紹聖元年(1094)貶黔中,見懷素草書<自敘帖>,受到很多啟發,用筆趨於圓勁,多連綿草勢。

這件書蹟無款印,原是附在元祐二年(1087),寄揚州友人王鞏二詩之後,今已單獨成一帖。前面原有識語,說:「王晉卿(詵)數送詩來索和,老嬾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頻送花來促詩,戲答。」可知原詩是為王詵作的,表示難於作詩。用筆剛強挺健,墨色有濃潤枯澀的變化,是一件難得的小品。


02. 晉    王羲之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卷 紙本 縱:24.7公分 橫:46.8公分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山東臨沂人,後來移居浙江會稽。為名門之後,曾任右軍將軍,所以又有「王右軍」的稱號。王羲之初學衛夫人,後來又博採眾長,研習張芝(卒於 192)、鍾繇(151~230)、蔡邕(133~192)、張旭(卒於 206)等人的書法,創造了妍美流麗的書風,有「書聖」的美譽。

這件書蹟是雙鉤廓填(以透明或半透明的紙覆於原作上,先雙鉤字的輪廓,再逐筆填墨)的方法,摹寫在硬黃紙上,包含了三封短信。第一則為「平安帖」,是一件行書兼草書的作品。第二則「何如帖」和第三則「奉橘帖」都是用行書書寫。三帖中,「平安帖」的運筆提按頓挫變化較多,一些牽絲引帶的草書筆法,十分靈巧;「奉橘帖」的字形大小偃仰,也很富變化;相形之下,「何如帖」就比較端整。


03. 晉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冊 紙本 縱:23公分 橫:14.8公分 
 
王羲之(約303-361),祖籍山東,出身仕族世家,西晉末隨父南渡,作過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東晉永和年間(345-356)去職,與東土名士盡山水之游。熱衷詩歌,音樂與書法。他學書歷程是由近而古,轉益多師,取資廣博,尤其精研體勢,將秦篆漢隸各種不同的筆法,融於真行草體中,形成最佳體勢,所以唐朝人稱頌他「兼撮眾法,備成一家,為萬世宗師」。

這是一件行楷書短簡,內容是大雪之後向友人問候。明代鑑賞家詹景鳳指出,此蹟筆法圓勁古雅,意態閑逸,對趙孟頫的行書有很深的影響。從用筆來看,此帖多圓鈍的用筆,點畫勾挑都不露鋒,結體平穩勻稱,在優美的姿態之中,流露出質樸內斂的意韻。乾隆皇帝極珍愛此蹟,譽之為「天下無雙,古今鮮對」。乾隆十一年,他將此蹟與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寶藏在「三希堂」中。此帖一般認為是唐代精摹本。(撰稿/何傳馨)
釋文: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04. 元    趙孟頫
書趵突泉詩
卷 紙本 縱:33.1公分 橫:83.3公分 
 
趙孟頫(西元一二五四至一三二二年),字子昂,自號松雪道人,為宋宗室,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宋亡,入仕元,累官至翰林學士,死後,追封魏國公,諡文敏。

趵突泉在山東濟南市舊城西門外。趙孟頫服官濟南時,常游憩於此地。趙孟頫詩文書畫樂律無不精善,書法則篆籀分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早年學宋高宗,後取則王羲之、王獻之,末後復學李邕。是唐以後書法的集大成者,對當時及後世影響很大。
趙字以完全唯美的風格見稱。書趵突泉詩作於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十二月,為周密作鵲華秋色之頃。最晚不超過大德八年(1304)周密卒年之前。亦即四十二歲到五十一歲間的作品。元趙孟頫書趵突泉詩潤秀圓轉,這正是趙氏書風的特色,也是存世趙書中墨跡楷書罕見大字。案卷中有「右二題」,今僅存其一,可見卷前已有遺失。
 



05. 清    王鐸
草書
紙本
第三開 縱:28.3公分 橫:36公分
第五、六、七開均 縱:28.3公分 橫:36公分 
 
王鐸(一五九二~一六五二)字覺斯,號嵩樵、十樵、癡僊道人,河南孟津人。 天啟二年登進士,入清官禮部尚書,官仕二朝,在政治上有負面評價。

他堅持一日臨帖,一日自由書寫,終身不易,其草書運筆有顫動的韻律,墨色變化多,從濃墨到墨將用盡的枯澀,他草書筆法依靠臂部起伏擺動,受黃庭堅、祝允明的影響,自作詩五律五首,謂「詩狂作數首」而書更狂,其作品表現出大寫意書風。
此件作品原為長卷,現已改裝成冊,第三首詩「圍城」以下十字三行,在裝裱時順序顛倒,自署書於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寓孟莊山志園(在河南衛輝府蘇門山南),年五十二歲,第五首詩為是年於蘇州附近與好友相聚的紀遊之作。本幅選自《元明書翰》第六十冊。


06. 唐    顏真卿
祭姪文稿
卷 紙本 縱:28.3公分 橫:75.5公分 
 
顏真卿(709-785),後世尊稱顏魯公、顏平原。祖籍山東臨沂。李西烈叛亂,魯公奉命前往諭降,貞元元年(785)八月三日,以不屈殉節。安史之亂,魯公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賊兵進逼,太原節度使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與子顏季明罹難。所以文中說,「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事後魯公派長姪泉明前往善後,僅得杲卿一足、季明頭骨,乃有〈祭姪文稿〉之作,時年魯公五十歲。評論書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說。魯公一門忠烈,生平大節凜然,精神氣節之反應於翰墨,本卷最為論書者所樂舉。通篇使用一管微禿之筆,以圓健筆法,有若流轉之篆書,自首至尾,雖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頓起始,黑灰濃枯,多所變化,然前後一氣呵成。

本卷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刪改塗抹,正可見魯公為文構思,始末情懷起伏,胸臆了無掩飾,當是存世魯公手書第一名墨蹟。


07. 宋    蘇軾
寒食帖
卷 紙本 縱:34.2公分 橫:199.5公分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雨點去)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空庖煮寒菜,破?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右黃州寒食詩帖二首。

蘇軾(1036-1101),四川眉山人,字子瞻,號東坡,曾被控以文字訕謗君上,被貶黃州。東坡一生,宦海浮沈,命運偃蹇,於文學藝術卻有不朽之地。〈黃州寒食詩〉作於1082年,書當在此後。詩是東坡自己明顯有悲奮感情的文詞,字裡行間也就隨著文詞不同的情緒波動,有所節奏變化。就行草書言,字形可大可小,較有自由變化,蘇東坡自謂字體「短長肥脊各有態」,在這卷書法裏字體的大小組合,揖讓進退,乃至於如「年、中、葦、紙」諸字,最後一筆直下成一長豎,在布白與行氣以至於整篇的章法形成一特殊行間布白。蘇書為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表人物之一。黃庭堅(1045-1105)於1100年陰曆九月前為此卷作跋,黃庭堅作跋,字形體之大,超過東坡本文寒食詩,雖自謙無佛處稱尊,然實百代爭勝,雙美並具。
 


08. 宋    宋徽宗
詩帖
卷 絹本 縱:27.2公分 橫:265.9公分 
 
宋徽宗(1082-1135),姓趙名佶,宋代第八位皇帝,生活奢華,致使成為亡國之君,然性好書畫,且稟賦極高,書畫無不精工,並善體物情,花鳥畫描繪,刻劃入微,尤為擅長。主導北宋晚期畫院,影響中國繪畫至鉅。宋徽宗書法,自號「瘦金書」。這種書風源自唐代薛稷(649-713)、薛曜(活動於684-704),再上則是同出自褚遂良(596-713)。

瘦金體書,特徵是筆畫細瘦,在轉折處,將藏鋒、露鋒、運轉、提頓等痕跡強化並保留下來,那就成為瘦金書的基本筆畫架構。如寫一橫,起筆處是尖,先斜下,而後橫行,收筆留有一頓點,即是特點之一。結體雖楷,而整體運筆,大都直來直往,飄忽快捷,似行如草。本幅朱絲欄界格,字大近5寸,為傳世所見徽宗書法字跡最大者,行筆於瘦金體中屬剛勁一格。


09. 明    文徵明
醉翁亭記
紙本 軸 縱:53.5公分 橫:28.6公分 
 
文徵明(西元一四七○-一五五九年),江蘇長洲人。本名壁,字徵明,後來以字代名,別號停雲生、衡山居士。詩文書畫俱工,與沈周、唐寅、仇英共稱為明四大家。其書初學宋元,後法晉唐,各種書體無一不精。

文徵明是十六世紀明代中葉蘇州畫壇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藝術家。在鑑賞與臨習古代書蹟上,他下了許多工夫,並從其中獲得新的創作力量。此作精整挺秀,如世人評王羲之書「鐵畫銀鉤」者,為文徵明八十二歲(一五五一)時候的小楷書,後有長跋談到當時書法上的體驗,與書歐陽修「醉翁亭記」的原由。歐陽修從韓愈的文章得到啟發,文徵明也希望從鑽研王羲之的書蹟中,追求如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一般,冰清玉骨的質感。



10. 清    劉墉
臨閣帖行書
軸 絹本 縱:169.0公分 橫:77.1公分 
 
劉墉(一七一九─一八O四),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乾隆十六年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有詩文集流傳於世。劉墉的書法歷程,從早年臨習董其昌、趙孟頫書法開始,曾經學習晉、唐、宋各家作品,對顏真卿和蘇軾的體驗尤其深刻,逐漸融會成自己的面貌。

臨寫淳化閣帖是劉墉日常書課之一,除了書錄帖文之外,有時也附加跋語,略抒心得感言。這件立軸書錄閣帖第五卷智果書法,劉墉沒有字字比照原來帖文,從中摘錄部分文字,而後附記個人心得,指出閣帖主事者王著的錯誤。這件作品是譚伯羽、譚季甫先生昆仲捐贈本院收藏,依書後紀年,可知作於七十七歲,已經進入人書俱老的階段,全然劉墉自己的面貌。
 
此篇出處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http://www.npm.gov.t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