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01. 清    
史館檔傳稿與傳包
右下 縱:24.5公分 橫:22公分
左下 縱:27公分 橫:17.5公分 
 
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0),設國史館於東華門內,屬翰林院,是常設修史機構。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國務院呈准於國史館舊址設清史館,史館中所徵集的各處檔案,後來多歸故宮博物院。本院現藏史館檔,包含清代國史館及民初清史館紀、志、表、傳的各種稿本及黃綾定本,其中國史館歷朝本紀及列傳,除漢文本外,還有滿文本。國史館傳包的內容,除傳稿外,還保存當時為纂修列傳而咨取或摘鈔的各種傳記資料,例如事蹟冊、事實清冊、出身清冊、政績冊、履歷單、經歷冊、戰功冊、節略冊、碑銘冊、籍貫冊、課卷冊、旗分姓名冊、八旗圖片、忠孝錄、片文、咨文、奏稿、年譜、文集、行述等等,史料豐富,可信度亦高,館中修史諸臣排比考訂官私資料後,列事作傳,年經月緯,敘列事蹟,彙編成冊,然後仍將各種傳記資料,與列傳稿本,包封一處,而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原始傳記資料。從清代國史館及民初史館所纂修的史書,有助於了解清代及民初的史學發展,從許多歷史人物的記載,可以顯露出一個時代的社會特徵。



02. 清    不著撰人
台灣圖附澎湖群島圖
縱:63公分 橫:772公分 
 
《周禮,夏官,職方氏》記:「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原文附注:「天下之圖,如今司空輿地圖也。」輿地圖,習稱輿圖,亦即地圖。國立故宮博物院珍藏巨幅台灣輿圖,包括:《台灣略圖》二幅、《台灣地圖》、《台灣圖附澎湖群島圖》各一幅。其中《台灣略圖》滿 、漢文箋注各一幅,俱係紙本墨繪,縱一二七公分,橫一二三公分。圖中所繪者限於台南鹿耳門港航道、赤磡城及承天府一帶地形圖。原圖箋注因有「偽藩」等字樣,所繪安平鎮亦標明「世子鄭經在內」。據此可以推知《台灣略圖》繪製時間的下限當在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以前。本件為院藏《台灣圖附澎湖群島圖》,縱六三公分,橫七七二公分,圖像式紙本彩繪。圖例方位:前西,後東,左北,右南,北起雞籠社,南迄沙馬磯頭,凡山川、港灣、河流、島嶼、沙洲、縣城、衙署、廟宇、砲台等,俱逐一標明,南詳北略。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建彰化縣治於半線。十二年﹙一七三四﹚,彰化縣城環植刺竹。原圖標明彰化縣名,但未築城植竹,可以推知原圖確係雍正十二、三年以前繪製的台灣彩繪古地圖。院藏《台灣地圖》一幅,縱四六公分,橫六六七公分,圖像式紙本彩繪。原圖彰化縣城繪明環植刺竹。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十一月初二日,諸羅縣改稱嘉義縣,原圖仍作諸羅縣,可以推知現藏《台灣地圖》的繪製時間是在乾隆年間,其上限在乾隆元年﹙一七三六﹚,下限年代當在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現藏各種台灣古地圖,雖然詳略不同,但對台灣歷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03. 清    郎世寧等
軍機處檔─得勝圖銅版畫
縱:56公分 橫:89.5公分 
 
雍正年間,因用兵西北,經戶部設立軍需房,軍機處就是由軍需房沿革而來。乾隆年間以降,軍機處職掌日益擴大,不僅辦理軍務,舉凡內政外交,莫不總攬,於是逐漸取代內閣的職權。軍機處為便於查考舊案,例須將經辦文移抄錄歸檔。國立故宮博物院現藏軍機處檔,主要分為檔冊與月摺包兩大類,其中月摺包內含有頗多乾隆年間製作銅版畫的珍貴資料。銅版畫是起源於歐洲的一種版畫,其製作方法,是在光滑平整的銅版上先塗抹一層防止腐蝕的蠟,然後用刀或針刻劃出畫面的形象,再用酸性的腐蝕液腐蝕,經過刻劃的地方,形成凹線,在凹線內填入油墨,經過壓印機將油墨刷印在紙上,其成品就是銅版畫,線條細 密,具有獨特的風格。隨著耶穌會士在清朝宮廷供職,銅版畫藝術形式亦為內府所採用。乾隆年間,開始以銅版畫藝術形式表現歷史事件,製作了一系列描繪征戰的組畫,得勝圖就是其中描繪平定準噶爾及回部的銅版畫,共計十六幅,由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豪、安得義四人起稿,丁觀鵬等人用宣紙依照原稿著色,交由軍機處發往粵海關,寄往法國巴黎雕刻,由著名雕版名手柯升(C. N.Cochin)承辦。自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造辦處傳辦銅版畫,至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銅版純刻刷即告竣,前後歷時十年之久。本件為格登鄂拉斫營圖,縱五六公分,橫八九.五公分。銅版鏤刻,功夫細緻,洋紙刷印,所用油墨,是從葡萄酒渣練成的顏料,陰陽配合,光潔均勻,富於立體感。得勝圖銅版畫融合東西繪畫風格,成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04. 清    不著撰人
宮中檔奏摺
縱:20.2公分 橫:70.0公分 
 
清初文書,沿用明代的本章制度,例行公事,使用題本,個人私事,使用奏本。康熙中葉以來,將奏本因革損益以後,開始採行奏摺制度。奏摺內容,不受公私事件的限制,文武大員對於地方利弊,施政得失,民情風俗,無論鉅細,凡有聞見,必須據實奏聞,各報各的,彼此不能相商。奏摺繕畢,裝入封套內密封,外包黃紙,貯於摺匣後加鎖,並裝墊黃褥,外用黃紬袱包裹。其摺匣、鑰匙,俱由內廷頒賜,摺匣損壞時,必須連同鑰匙繳還內廷,奏請更換。若摺匣不敷使用,內廷尚未添發時,可以使用夾板綑縛。以綾幅包裹。如有緊急公事,奏摺可由驛站馳遞,其餘事件,雖係督撫,亦不得擅動驛馬,只能交由千總、把總或親信家丁齎遞入京,交由宮門奏事人員進呈御覽,不經通政司轉呈,機密簡便。皇帝親手批諭後發還原奏人,不假手於人。御批奏摺繳回內廷後,貯存於宮中懋勤殿等處,因其置放宮中,後人遂習稱奏摺為宮中檔。本院現藏宮中檔歷朝滿漢文奏摺共約十五萬八千餘件,都是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05. 清    不著撰人
起居注冊
黃綾本 縱:29.5公分 橫:18.2公分 
 
起居注官記載帝王言行的檔冊,叫做起居注冊,是一種類似日記體的史料。其體例起源很早,周代已設左史、右史之職,漢武帝有禁中起居注,唐代有創業起居注。清康熙十年(一六七一)在太和門西廊設起居注館,起居注官以日講官兼攝,屬翰林院。本院典藏清代歷朝起居注冊,包含滿文本與漢文本兩種。康熙朝每月一冊,全年共十二冊,閏月增一冊,雍正朝以降,每月增為二冊,全年共二十四冊,閏月增二冊。凡逢朝會、御門聽政、有事郊廟、外藩入朝、大閱校射、勾決重囚,起居注官都分日侍直。凡謁陵、校獵、駐蹕、巡狩,起居注官都須扈從。記注體例,先載起居,次載諭旨,其次載題奏事件,再次記載官員引見。起居注中還有內記注一種,所載為皇帝御殿、詣宮、請安、賜宴、進膳、赴園、巡幸、拈香、駐驆、行圍、觀看燈火等活動。起居注冊記載的範圍極為廣泛,內容也很詳盡,可補其他官書的不足,探討清代史實,起居注冊提供了許多珍貴的直接史料。



06. 清光緒    
國書─清廷致法國國書
縱:34.5公分 橫:269公分 
 
國書是國家元首代表本國政府致書於他國元首的一種文書,用於國際交涉時,由特派專使遞送:用於公使赴任卸任時,則由公使晉見駐在國元首 時呈遞。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國書,包括:英、法、俄、比、西班牙、葡萄牙、日本、羅馬教廷、韓、安南、緬甸、暹羅等國。清廷經過中英鴉片之役及英法聯軍之役以後,為適應新的形勢,開始改變對外態度。同治九年(一八七○),天津教案發生後,清廷派三口通商大臣兵部左侍郎崇厚出使法國,以示和好。光緒 元年(一八七五),命候補侍郎郭嵩燾充出使英國大臣。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命侍講許景澄出使法、德、意、和、奧五國大臣。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二月,命五大臣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紹英分赴東西洋各國考察政治。同年八月二十六日(西曆九月二十四日)十時,革命黨人吳樾炸五大臣於北京正陽門火車站,傷載澤、紹英,吳樾以身殉,五大臣行期延後,所攜國書,亦繳回朝廷。九月二十八日(西曆十月二十六日),清廷改派山東布政使尚其亨、順天府丞李盛鐸,會同載澤、戴鴻慈、端方,前往各國考察政治。本件係清廷致法國國書,橫二六九公分,縱三四.五公分,用滿漢文對照繕寫,滿文在左,由左而右,漢文在右,由右而左,俱直行書寫,並鈐有印璽,由署兵部左侍郎徐世昌、鎮國公載澤、商 部左丞紹英聯銜呈遞,以示親仁善鄰、參觀互證之意。國書為冊頁式,外裝雙龍盤珠封套。



07. 清同治    不著撰人
詔書─同治親政詔
縱:84公分 橫:410公分 
 
清制凡國家重大事件或隆重慶典,都要由皇帝頒布「詔書」,詔告天下臣民知曉。然而,什麼是國家重大事件呢?例如皇帝登基、大婚、親政、賓天、入承大統、維新、立憲、重大災變等,都要「布告天下,咸使聞之」。

詔書的擬寫,有一定的格式,起首句必然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結尾語為「布告天下,咸使聞知」或「布告中外,咸使聞知」,中間則敘述詔告天下事件的內容。詔書由內閣擬稿,經大學士定稿進呈,皇帝批閱後,以滿、漢兩種文體,墨筆楷書,寫在大幅黃紙上,漢文由右至左,滿文由左至右,中間及紙張接縫處鈴「皇帝之寶」璽。製作完成後的詔書稱為「詔黃」,以極其隆重而繁複的禮儀,送至天安門城樓上宣讀,象徵著布告天下。宣詔禮成,由禮部接詔,立即謄寫或雕板印刷多份,由驛道分送各地,再由地方官員接詔、宣詔,層層下達,以達「布告天下,咸使知之」的目的。謄寫的詔書,稱為「謄黃」,雕板印刷的詔書,稱為「搨黃」。 



08. 清    不著撰人
滿文原檔
每冊規格不等 
 
明神宗萬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滿洲努爾哈齊為文書往來及記注政事的需要,命巴克什額爾德尼等人以蒙古字母為基礎,結合女真語音,而創製了滿文,這種由蒙文脫胎而來的初期滿文,是沒有圈點的滿文,叫做老滿文。天聰六年(一六三二),皇太極命巴克什達海將老滿文在字旁加置圈點,使滿文的語音、形體更臻完善,這種加置圈點的滿文,叫做新滿文。本院珍藏滿文檔案相當豐富,其中滿文原檔,共四十巨冊,清太祖朝與太宗朝各佔二十冊,記事始自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一六○七)三月至清太宗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十二月止。所使用的紙張,主要為明朝舊公文紙和高麗箋紙。書寫的文字,有蒙文、無圈點老滿文、半加圈點過渡期滿文,完全加圈點新滿文,是研究滿族先世發祥傳說、八旗制度、社會習俗、經濟生活、部族發展、對外關係及明清交涉的直接史料,也是探討滿文由舊變新的珍貴語文資料,滿文原檔就是滿族入關前的重要秘籍。



09. 清乾隆    
暹羅國金葉表
金葉表文:28.5x16.3cm 、螺鈿表盒:17.5cm ×28.5cm x 26cm、龍紋蜜腊封泥、金絲線織囊袋 
 
這是一件裝楨極為講究的暹羅國金葉表,稱之為「表」,是沿襲清朝藩屬國致皇帝文書的稱謂,當然暹羅國王是否認同這種踞下敬上的國際關係,則有待於對表文的解讀。根據院藏暹羅國王鄭昭的一件貢單記載,鄭昭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五月二十六日遣使入貢,貢單中有金葉表一張、公象一隻、母象一隻,另有沉香、龍涎香、金剛鑽、西洋毯、孔雀毛、翠皮、象牙、犀角、降真香、檀香、白膠香、樟腦、蓽?、白荳蔻、籐黃、大楓子、烏木、桂皮、蜂蜜皮、蘇木等,明白載入貢單;除上列正貢外,鄭昭另備有重禮:公象一隻、犀角一?、象牙一百?、洋錫三百?、籐黃一百?、胡椒三千?、蘇木一千?等,因恐踰越貢例,不敢列入正貢。一般認為這件金葉表便是鄭昭所上,鄭昭因擊退了入侵的緬甸軍,被推舉為暹羅國君長;初掌國政,為爭取宗主國的承認,鞏固政治地位,故備厚禮入貢請封。根據內務府「活計檔」的記錄,清宮經常鎔化金葉表以作它用,因此被保留下來的不多,本院所藏的這件「暹羅國金葉表」便顯得十分珍貴了。



10. 清    不著撰人
藏文滿文大藏經
滿文大藏經
縱:25公分 橫:74公分 每函高度不等
康熙藏文大藏經
縱:33公分 橫:87.5公分 每函高度不等
乾隆藏文大藏經
縱:28.4公分 橫:75.7公分 每函高度不等 
 
佛教歷經二千餘年的傳佈,久已成為世界性的宗教,藏文、滿文佛經的翻譯,不僅保存了我國少數民族的語文及思想,同時也有助於東方文化的保存,是舉世罕見的珍貴史料。本院典藏清康熙、乾隆兩朝藏文大藏經共一二二函,乾隆朝內府木刻朱印滿文本大藏經共三十二函,合計共一五四函。每函經篋,由經葉、經板、經衣所組成。泥金寫本藏文甘珠爾經的經葉,正反兩面,以金泥正楷書寫,每函自三百葉至五百葉不等,經葉依序疊放後,在邊圍即呈現金泥彩繪的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腸八吉祥圖案。經板分為內外兩層,外層上下各一塊紅漆木質經板,其正面有「唵嘛呢叭咪吽」六個梵文金字。內層上下各一塊深藍木質經板,頂塊反面塑有頂禮佛、頂禮法、頂禮僧的梵藏對照金字,兩側各繪佛像一尊。頂塊正面依次有白、藍、綠、紅、黃五色絲綢,各繡有梵藏字母及八吉祥圖案,底塊經板有彩繪的五尊佛像。內外兩層經板將經葉含夾以後,以絲質經索綑紮,並附上白色哈達,然後以黃綾經衣包裹,就成了完整一函的經篋。

 
此篇出處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http://www.npm.gov.t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