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01. 春秋中期    
子犯和鐘1-12
高各為71.2公分/66.7公分/67.6公分/61.7公分/44.0公分/42.0公分/30.5公分/28.1公分 
 
編鐘成組八件,各有刻銘,連讀共132字,記載晉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後返晉掌權,及晉楚城濮之戰等重要史實。作器者子犯,即晉文公(重耳)之舅父狐偃。



02. 西周晚期    
毛公鼎
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徑47公分,重34.700公斤 
 
口飾重環紋一道,敞口,雙立耳,三蹄足。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最後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



03.   西周中期    
伯定盉
高24.9公分,口徑14.1*13.3公分,腹深11.7公分,腹圍53.2公分,2615公克 
 
蓋器同銘,但書風迥異:一承西周早期之清勁、一開中期之婉秀。此承先啟後的過渡書體,恰同出於一器之中,證明書範有二人,且代表新舊兩種書風的交替。
 



04. 北魏太和元年    
青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坐像
高40.3公分,重3954公克 
 
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雙層台座之上,右手作無畏印,左手握衣角,身著袒右肩式僧祇支, 外披大衣,雙肩衣紋如火焰般外揚,面部神情莊嚴,氣勢雄偉。背光內圈的四佛和頭光中的三佛共同形成七佛,背光外圈U形火焰紋熊熊圍繞,和主尊氣勢相映,益增雄渾氣勢,體積雖小,和北魏帝室(四六0年左右)營造的雲罔第二十窟主尊風格相近,是北魏太和時期金銅造像的新樣式。尊像和台座合鑄而成,背光另鑄。青銅胎質緻密,鍍金厚且與胎連接緊密,金色黃帶赤,作工精良。雙層台座,上層為須彌座,仰覆蓮瓣,台側飾以唐草文,座前兩立雕獅子,回首轉身,姿態威武。下層方形座,開波浪狀門,兩側均雕供養人,上排唐草文連環成排,台座雕刻精緻。 背光後面佈局錯落有序,雕刻精巧,共分三層。上層中央一塔,釋迦和多寶佛並坐其間,塔外左右兩側文殊持如意與手握麈尾的維摩相對而談,表現《維摩詰經‧文殊問疾品》的場面。中層中央為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兩側各兩比丘跪坐、菩薩脅侍。下層中央誕生佛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左側摩耶夫人攀樹而立,太子自右脅誕生,右側龍王浴佛,帝釋天和梵天跪坐兩旁。下層最外側兩長方形榜題,現字跡已不清。背光不僅內容豐富,且構圖安排秩序井然,場景緊湊,無疑是五世紀的精品。台座背面銘文︰太和元年九月十日安╱熹縣堤陽□□╱願己身為□□╱母造釋加╱聞佛,又╱為居家眷屬╱大小現世安隱,亡者生天╱宣語諸佛,所願如╱是,故記之耳。(按:安熹縣在今河北省定縣附近)本尊造像保存完整,台座背光均存,雕刻精湛,紀年清晰,內容深刻,兼具藝術性、歷史性與宗教性,是世界上現存重要的金銅佛教造像。



05. 戰國中期    
嵌松綠石金屬絲犧尊
高28.5公分,長39.7公分 
 
源起於商代的鑲嵌工藝,至東周大盛,各類金屬材質與松綠石的綜合運用,搭配多式多樣的器形變化,構成青銅藝術的另一高潮。



06. 西漢    
銅銗鏤
高18.8公分,重1.62公斤 
 
銗鏤是漢代習見的盛酒器,器名取其蓋頂作山巔嶇嶁狀。此器器腹雙環耳,鏈以一雙龍首提樑,腹下三熊作足,器蓋頂面飾三山脊,製作精緻。



07. 東漢    
銅鎏金山紋獸足樽
高19.6公分,重2.89公斤 
 
「樽」同「尊」是漢代主要的盛酒器,製作、裝飾頗多講究者。此器器表鎏金,環器外飾以神山、瑞獸、羽人(仙人)等圖像,表現漢代人喜見的極樂世界。



08. 西周早期    
鳳紋方座簋
高27.2公分,口徑22.6公分 
 
簋下附加方座、增益器體高度,以及簋身突出的四個大附耳與下垂長珥,為周初新簋制的最大特色。



09. 商    
蟠龍紋盤
高16.3公分,口徑43公分,腹深7.5公分,足高8.2公分,重5240公克 
 
盤面蜷伏一龍,龍首正居盤心,突起於盤面,為晚商典型的獸面;盤面邊緣則環繞以夔紋、鳥紋、魚紋,整體風格莊重古雅。在鑄造痕跡的遺存方面,圈足內部與器底相接處有六條加強筋,以加固強圈足與器底的接合。圈足上有三個方孔,正與範線位置相應。根據研究,足孔是因為在塊範鑄造的過程中,為了固定上下兩塊芯土的位置而產生,商早期的圈足器普遍有足孔,直到商晚期晚段以後才解決懸浮芯土的問題。盤是青銅時代重要的水器,考古資料顯示,商代墓葬中以盤、盂等大型水器陪葬並不普遍,尤其此器盤面又裝飾著莊嚴的龍紋,應該是等級較高的貴族才享有的陪葬品。



10. 春秋中期    
蟠夔紋盤
高11公分,重39.8公斤 
 
水器呈顯之盥禮,於西周中晚期漸興,春秋時極盛。由部分帶銘器上可知多與陪媵有關,徵驗當時女性媵嫁與盥禮之盛行。器身滿飾的蟠夔紋是春秋中晚期流行的紋飾。

 
此篇出處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http://www.npm.gov.t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