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01. 類別:縣定古蹟(第三級古蹟)
創建年代:清乾隆2年(1737年)
地址:鹿港鎮中山路276號

歷史沿革
三山國王廟創建於乾隆2年(1737)為潮州客家人士興建的廟宇,供奉廣東揭陽縣巾山、明山及獨山三座山的神明,廟宇的興建說明早年即有客家人士來此開墾。原廟位於今中山路與民權街口,座東北朝西南,其後方原是三山國王廟義塚。 

 建築藝術
三山國王廟原是「單開間一進」的建築格局,近年增建成為「三進二院」的建築,目前指定為古蹟的範圍為三川殿建築。三川殿兩旁門板有精緻的雕刻,頂板為花鳥圖,身堵分別有「百忍堂」與「汾陽府」的精緻雕刻。
正門門神為秦叔寶與尉遲恭,是鹿港彩繪匠師王錫河的作品。目前廟方保存有乾隆2年(1737)「海東霖田」匾及光緒年(1878)「國王古廟」匾,由於年代己久,匾額己略呈風化。




02. 類別:縣定古蹟
創建年代:明末清初
遷建年代:清雍正3年(1725年)
地址:鹿港鎮中山路430號


 歷史沿革
鹿港天后宮創建於明末清初,原廟位於現址北側,古地名「船仔頭」附近(今三條巷內),奉祀天上聖母媽祖,是早年閩籍的守護神之一。康熙22年(1683)施琅將軍平台時幕僚藍理恭請湄洲開基媽祖神像,護軍渡海,事平後班師回朝之際,其族侄施啟秉、施世榜為感念媽祖神靈顯赫,恩被黎庶,而懇留聖像於本宮崇祀,為台灣供奉「湄洲開基祖廟」的天上聖母媽祖神像。

 建築藝術
鹿港天后宮的建築規模宏偉,廟宇為三進二院格局,分別為前殿(三川殿)、正殿及後殿。三川殿為五開間建築格局,兩旁為八卦門,正門的空間則往內延伸,形成一凹壽的格局,營造出三川殿空間的層次美感。
三川殿的屋頂採用重簷歇山式的造型,在台灣的寺廟中,甚少廟宇前殿使用此類型屋頂,天后宮的作法相當特別。三川殿的石雕、木雕,雕工精湛,為學界喻為台灣最精緻的作品之一。天后宮精彩的石窗透雕,剔地起突的龍虎石雕,精緻的彩繪及棟架上的木雕,皆值得你慢慢地品味匠師的工藝。



03. 類別:縣定古蹟
創建年代:文開書院:清道光4年(1824年)
文祠、武廟:清嘉慶16年(1811年)
地址:鹿港青雲路2號


文開書院 歷史沿革
道光4年(1824)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倡議興建書院,泉廈八郊商紳捐資響應,至道光7年(1827)完成書院的建築,名為「文開書院」,係為紀念明末儒者沈光文。沈光文,字「文開」,於荷據時期至台灣從事教育工作,被譽為「開台文化之父」。


 建築藝術
文開書院的建築為三川殿、正殿及後堂。三川殿的木構件仍保存道光年間原有的棟架,石柱楹聯上有鄧傳安所書「賓日有祥興雲有兆,希賢得地入道得門」墨跡。



04. 類別:縣定古蹟(第三級古蹟)
創建年代:清初
地址:鹿港鎮力行街2號


 歷史沿革
鹿港地藏王廟創建於清初,嘉慶20年(1815)由八郊及地方士紳重修鹿港天后宮時,以部份的捐銀重修地藏王廟,此次修護共計花費壹千貳佰餘圓。光緒4年(1878)地藏王廟曾重修,廟內保存光緒4年「天竺尊嚴」匾。

 
建築藝術
地藏王廟主祀地藏菩薩,從祀境主公、註生娘娘與十殿閻羅,由於地藏王廟被視為陰廟,廟宇屋簷低矮,更顯廟宇陰森的氣氛。地藏王廟為二進一院的建築格局,分別為三川殿與正殿,三川殿開有個三門扇,平常僅開正門與龍邊的門扇,農曆7月中元普度,才將虎邊的門扇開啟,象徵開啟「鬼門」之意。
地藏王廟正門門神為秦叔寶與尉遲恭,龍邊是文官,虎邊為衙役,有別於一般的廟宇。民國60年代重修時,由鹿港彩繪匠師王錫河所繪,民國92年重修時,由台南彩繪匠師潘岳雄依原門神新繪。



05. 類別:縣定古蹟
創建年代:清乾隆48年(1783年)
地址:鹿港鎮埔頭街74號

 
 歷史沿革
鹿港有三座人群廟,分別是興化人的興安宮,潮州客家的三山國廟與漳州人的南靖宮。乾隆48年(1783)福建漳州府南靖縣人,恭請關聖帝君神像渡海來台,於鹿港港墘邊創建廟宇。

 
建築藝術
南靖宮為單間二進一院的建築格局,分別為三川殿及正殿。三川殿門神彩繪為鹿港匠師王錫河的作品,正門門神為秦叔寶與尉遲恭,風格承襲鹿港郭派的畫風。正門兩旁對聯,由鹿港文人朱啟南所撰楹聯,書法家陳百川的墨跡。天井的龍邊書法,為王漢英的墨跡。虎邊為王重五的作品,三人均為鹿港書法家。
正殿供奉的主神為關聖帝君,配祀關平及周倉。正殿上方之匾額有民國59年重修時,由鹿港書法家歐陽錦華所書「義凜春秋」及民國60年廟方祈安祭典時,陳百川所書「義勇凌雲」匾額。



06. 歷史沿革
乾隆51年(1786)11月27日台灣發生林爽文事件,隔年8月乾隆皇帝特命協辦大學士、陝甘總督嘉勇侯福康安將軍,統領巴圖魯待衛120餘員及水師,由福建崇武澳放洋,於鹿港登陸。福康安將軍所率領的軍隊順利抵達台灣,認為是媽祖的神助庇佑,為感念媽祖的聖靈,於是奏請乾隆,由朝廷賜帑金,於台灣府城及鹿港二地敕建天后宮。
乾隆52年(1787)敕建天后宮砌基豎樑,同年12月福康安敬獻「恩霑海國」匾予天后宮(舊祖宮),乾隆53年(1788)6月完成官建的媽祖廟。敕建天后宮的興建費用,由官帑撥冗一萬一千餘圓,不足四千八百餘圓由鹿港首富日茂行林振嵩出資,敕建天后宮完成之際,福康安敬獻「后德則天」匾,此匾目前懸掛於正殿。

 
 建築藝術
敕建天后宮的建築格局原為二進一院,日治時期因遭盟軍轟炸,致使廟宇三川殿損毀,直至民國55年由居民籌組管理委員會,由大和行辜偉甫擔任名譽主任委員,陳卯生擔任主委,民國61年於正殿前方興建拜殿,當時由於廟方無充裕經費,及將前埕石材出售,所得款項做為復資金。
正殿神龕內鎮殿媽祖神像為軟身媽祖,配祀千里眼,順風耳為戴官帽,穿官鞋的造型。兩旁並奉祀三官大帝、龍王尊神。民國61年新祖宮重修,由郭新林匠師彩繪門神,此為新林師晚期的作品,門屏上另有鹿港名書法家黃天素的作品。



07. 類別:縣定古蹟
創建年代:清道光4年(1824年)
地址:鹿港鎮德興街26號


 歷史沿革
道光2年(1822)鹿港士紳梁獻瑞倡議興建鳳山寺,由地主盧西池獻地,甘武略出任總理,總理興建廟宇事宜,地方信士踴躍捐資,此次建廟募得1529圓,同年9月動工,歷經兩年餘,於道光4年(1824)10月完工。
鳳山寺主祀廣澤尊王,配祀夫人媽,廟名「鳳山寺」源自於原鄉祖廟之名。道光28年(1848)彰化地震,造成廟宇的受損,咸豐6年(1856)至咸豐9年(1859)進行重修,目前廟宇保存咸豐年間重修時的廟貌。

 
 建築藝術
鳳山寺原為二進一院的建築格局,三川殿為單開間建築,屋頂是單簷硬山式造型,屋脊上泥塑與交趾陶,為咸豐年間的作品。三川殿左右兩旁有精緻的「博古圖」及「龍、虎堵」交趾陶,「博古圖」為「香、花、燈、果」的裝飾題材,龍堵落款為丙辰年,係咸豐6年(1856)。鳳山寺的交趾陶係泉州「晉江一經堂蔡騰迎」所作,是目前台灣交趾陶保存年代最早的作品。



08. 類別:縣定古蹟
創建年代:清康熙23年(1684年)
地址:中山路89號後段、興化巷44號

 
 歷史沿革
興安宮俗稱「興化媽祖宮」,是鹿港最早的媽祖廟之一。康熙23年(1684)由福建省興化府人移民台灣時,攜帶媽祖香火來台,於鹿港草仔市一帶興建廟宇,廟名「興安宮」,取其「興化平安」、「興化安寧」之意。
興安宮為鹿港的人群廟之一,「人群廟」係指大陸原鄉某一人群移民台灣時,所共同興建的廟宇,同時兼具「同鄉會館」的功能。興安宮是興化人的祭祀廟宇,因此香火並不興盛,廟貌保存原有的格局。

 
 建築藝術
興安宮為單開間二進一院的建築格局,分為前埕、三川殿、拜亭及正殿。廟宇為街屋式的建築,廟門面向興化巷,後臨中山路。廟內木柱採以附壁柱的工法,門楣上方之木構建築,為舊廟宇的雕刻及棟架。
興安宮屋簷墀頭處,原有一對石獅,造型古樸,由於年代久遠己遭風化,民國76年琳恩颱風夜,此對石獅遭宵小竊取,目前所看到的石獅,為重修時新刻的造型。
三川殿的彩繪,正門門神為秦叔寶與尉遲恭,兩旁分別為太監與宮女,手持「香花燈果」,係民國85年重修時,由和美匠師陳穎派施做。今興安宮經重新彩繪後,雖看似新廟,但匠師的構圖及用色均依照傳統工法,呈現廟宇的彩繪藝術。



09. 類別:國定古蹟
創建年代:明末清初
遷建年代:乾隆51年(1786年)
地址:鹿港鎮金門街81號

歷史沿革
鹿港龍山寺創建於明末清初,原址位於鹿港舊港溝邊(今大有街)。乾隆49年(1784)鹿港開為正口,與大陸泉州蚶江對渡通商,開啟了鹿港繁華的一頁。由於移民信士日眾,乾隆51年(1786)武官陳邦光倡議遷建,士紳林振嵩、許樂三主持遷建工程至現址。

 
 建築藝術
龍山寺主祀觀音菩薩,今日建築為道光11年(1831)重修時的空間格局。龍山寺佔地一千六百餘坪,為三進二院七開間的建築格局,分為山門、五門殿(含戲台)、正殿(含拜殿)、後殿。

 
此篇出處來源:
鹿港觀光文化資訊網
http://tour.lukang.gov.tw/lukang/index.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