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01. 類別:縣定古蹟
創建年代:清中葉
地址:中山路130、132、134號

 
 歷史沿革
道光5年(1825)鹿港丁協源十八世先祖丁樸實,攜四子克家,自泉州陳埭鄉江頭村渡海來台,初期經營雜貨業,後來發展為船頭行,與大陸通商,從事貨物買賣,並於鹿港創立「協源號」商行。同治、光緒年間,丁克家事業有成後,非常重視子弟的教育,光緒6年(1880)其六子丁壽泉進士及第。由於丁家家族人口眾多,遂於五福街買下店屋三座,做為三房、五房和六房的房舍,稱為「新協源」,即今進士第,而舊宅則稱為「舊協源」。

 
 建築藝術
丁家古厝為「三坎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是鹿港街屋中保存格局完整的建築。由於位在五福大街(今中山路),是鹿港的主要商業街道,故臨街房舍設置三個店面,做為經商之用。



02. 類別:歷史建築
創建年代:清中葉
地址:鹿港鎮中山路149號後方(金盛巷內)

 
 歷史沿革
嘉慶年間陳克勤自大陸來台經商,於鹿港創辦「慶昌」,成為廈郊最大的商行。慶昌號全盛時期自慶昌意樓(中山路121號)至慶昌十宜樓(中山路149號)皆為昔日陳家的產業。
十宜樓又稱「跑馬樓」,位於鹿港金盛巷內,是廈郊慶昌陳家的宅第。十宜樓前方是昔日五福大街(中山路147號、149號),為二坎二進一院的建築格局,第一進房舍內有一座樓井,做為通風採光之用。
十宜樓意指「琴、棋、詩、酒、畫、花、月、博、煙、茶」鹿港竹枝詞有云「九曲巷中風不到,十宜樓上士閒吟」說明十宜樓為昔日詩人墨客聚會的場所。
十宜樓旁有一座槍樓,是早年巷道的防禦工事,槍櫃的牆面設有三個槍孔及二個瞭望口,可以居高府視街道的動靜,有助於防禦海盜土匪。十宜樓的後門並設有兩道門扇,木門上包覆鐵皮,層層的防護,以確保居家安全。
槍櫃的下方,可見一排陶甕,為早年釀酒或醃漬醬菜的盛皿,其空甕即可砌成甕牆,兼具美觀及通風的功能。



03. 歷史沿革
位於瑤林街內王家宅第的「半邊井」其實為一整口井,早年並非每戶人家都有能力開鑿水井,此戶主人鑿井於圍牆邊,一半供鄰居使用,一半在院子內自家使用,發揮敦親睦鄰的傳統美德。
王宅的門楣上書「三槐挺秀」,此堂號為自立堂號,源自宋太祖監察院御史王佑,在庭院種植三棵槐樹,期許後代子孫能官居三公宰相,而王佑的次子王旦,宋真宗時官居宰相,故王佑的裔孫即以「三槐堂」為其堂號。
昔日,鹿港巷道設有許多的「公井」供民眾取用,民國50年代政府推動自來水管的舖設,禁止民眾使用「公井」的井水,遂紛紛將「公井」封閉。目前,位於城隍廟前飫鬼埕及宮後臨水夫人廟前,仍保留公井的遺址,唯井水已枯竭。



04. 類別:歷史建築
創建年代:光緒3年(1877年)
地址:鹿港鎮民族路168號

 
 歷史沿革
清代,鹿港玉珍齋黃家原經營布莊,其商號為「黃泰興號」,是鹿港布郊的商行之一。光緒3年(1877)由黃錦聘請泉州師傅前來鹿港製作糕餅茶點,並在鹿港開設「玉珍齋」。
玉珍齋位於昔日鹿港五福大街(不見天街),昭和8年(1933)實施市區改正,將五福大街拆除,拓寬道路,玉珍齋黃家因而重建宅第,歷經一年餘,昭和9年完成。
玉珍齋是一棟裝飾主義風格的建築,一樓立面書有「玉珍齋」及「登錄」、「商號」,是鹿港書法家陳浚源的墨跡。三樓女兒牆有「KOTAHODO」與「KO」,以及簡單的勳章紋飾,「KOTAHODO」是黃家經營布莊時「黃泰興號」的商號,「KO」即「黃」姓的日本發音。玉珍齋的建築物規模宏偉,保存完整,己成為鹿港的地標與糕餅茶點的代名詞。



05. 類別:歷史建築
創建年代:昭和8年(1933年)
地址:鹿港鎮鹿草路二段909號

 

 歷史沿革

日治初期警察官員全由日本內地徵募,為日人在台灣創設地方警察之始,明治28年(1895)11月於鹿港設置鹿港警察署,以維持官廳所在地的治安。大正9年(1920)地方行政改制,鹿港街此時屬鹿港警察分室所管轄。昭和7年(1932)鹿港街設有和興、鹿港、頂番婆、草港尾及海埔等五個派出所。
 
建築藝術

派出所為鋼筋混凝土造,屋頂為西洋式木屋架,目前做為宿舍及儲藏室使用,派出所旁邊設有瞭望台,屬稀少性建築,在其他地方不容易看的到;由瞭望台的設立,可以見證鹿港彰濱地區海岸線之變化,瞭望台的外牆採用洗石子工法砌成,是日據時代日本人由西洋引進的建築技術,能抗風吹、日曬,而庭園之防空洞由第二次世界大戰保存到現代,同樣的具有高度歷史意義。



06. 鹿港古蹟保存區是台灣第一個以古市街保存的範例,其範圍包括埔頭街、瑤林街、後車巷、大有街、泉州街、金盛巷及中山路等數百棟精緻民宅。民國75年由內部整體規劃,進行古蹟保存區的第一期維護工程,將大有街4戶、瑤林街13戶及埔頭街53戶,共計70戶居,恢復傳統建築之歷史性風貌。
早期鹿港街道的發展即沿著舊鹿港溪之右岸發展,埔頭街、瑤林街是鹿港發展最早的市街之一,其商業經營型態以船頭行兼大盤商為主,商家本身擁有船隻與大陸通商。乾隆49年(1784)鹿港開港為正口後,埔頭街與瑤林街迅速發展,故有不少的船頭行,如合和、合德堂、合利行等。
此街區利用臨街道設立店舖,後臨河道可讓船隻靠岸來卸貨,形成「前為街、後為溪」,此種建築型式稱為「手巾寮」,是鹿港船頭行及中、大盤商的街區特色。而街道內有多條小巷通往西側的港邊,並成丁字路口,具有防盜匪的功能。



07. 歷史沿革
日治時期,辜顯榮於台北創立「大和行」,從事鹽田的開闢,食鹽及樟腦買賣等事業,當時與高雄陳家、板橋林家、霧峰林家與基隆顏家名列為台灣五大家族之一。大正8年(1919)辜顯榮於鹿港家鄉興建官邸,昭和9年(1934)辜顯榮當選台灣首位總督府貴族院議員。
鹿港民俗文物館原是辜顯榮的官邸,為「混合風格」的建築,洋樓外觀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柱式,馬薩爾屋頂造型與兩旁的鐘樓,外牆牆面貼以昂貴的磁磚,西洋柱式則以洗石子的方式,呈現立體感,是日治時期鹿港最精緻的豪宅建築,地方人士均稱此洋樓為「大和」。
民國62年11月10日,辜振甫、辜偉甫昆仲(辜顯榮之子)為弘揚民俗文化,成立「財團法人私立鹿港民俗文物館」。民俗文物館成立之初,由辜家捐出相關文物,並得到地方民眾熱烈地迴響,或捐贈,或借展,目前民俗館共計收藏6000餘件文物。文物館佔地1400餘坪,洋樓內共有九個展覽廳,分別展示文獻相片、服裝佩飾、戲曲樂器、宗教禮俗、餐飲器皿及書法字畫等文物。
洋樓後方有一棟200餘年的古厝,稱為「古風樓」,為二進一院一後埕的空間,室內並設有樓井,其通風採光的功能。古風樓內展示古代婚嫁禮俗,如婚嫁禮堂的陳設、洞房起居室及廚房等居家生活的文物陳列。古風樓為長型的街屋建築,前臨鹿港不見天街(今中山路),內部空間呈現傳統鹿港街屋的建築風格。



08.  歷史沿革
鹿港後車巷位於五福大街(中山路)與瑤林街、埔頭街之間,在此巷道是車輛進出的主要道路。昔日,後車巷地面舖設花崗石板,供車輛通行,貨物欲至五福大街,需由挑夫以人力將貨物運至大街,形成人車分道的街鎮規劃。
在清代,鹿港是中部主要的商業港口,早年鹿港歷經多次的兵燹及泉漳的分類械鬥,商賈士紳為了維護地方安全,在鹿港各角頭的交界處設置隘門,做為防禦的工事,每至薄暮,隘門皆關閉,以防止宵小與盜匪入侵。
隘門的功用除了防禦盜匪外,亦是鹿港各個角頭勢力範圍的界線,或因籍貫、血親關係、商業利益等因素來區分。鹿港的隘門有三種類型,分別是境界隘門、巷道隘門及不見天街的隘門。
境界隘門:設立於街庄的外圍,隘門上方設有槍樓,兼具瞭望的功能。
巷道隘門:位於鹿港街區的巷道內,是各角頭的防禦設施。
不見天街隘門:位於鹿港五福大街,是清代鹿港主要的商業街道,設有數座隘門。
昔日,鹿港設有許多隘門,日治時期市區改正,陸續將隘門折除。目前,僅存後車巷的隘門。此座隘門建於道光10年(1830),高約10尺,寬為8尺,門楣上書「門迎後車」。隘門的上門楣留有門臼的位置,此門原有大小兩個門板,大門是雙門扇,小門為單門扇,白天門戶開放通行,晚間隘門紛紛關閉做為防禦的功用。



09. 歷史沿革
意樓「慶昌號」是廈郊中最大的商行,嘉慶年間,由陳克勸創立,專營與廈門對渡貿易,至道光、咸豐年間,慶昌號已成為鹿港的鉅富。陳克勤次子陳宗潢並於道光26年(1846)中試舉人,道光末年,泉郊日茂行式微後,由廈郊慶昌號取代,成為鹿港商界的牛耳。
光緒年間,因慶昌陳家某房家道中落,將意樓售予施姓人家。大正7年(1918)由陳懷澄將房舍購回,奉養其母吳氏,並依其母意,將此房舍取名為「天遺室」。意樓歷經8個月的修繕,耗資五千三佰零三圓八十四錢,完工之際,由陳懷澄親撰「修葺天遺室落成碑記」,為慶昌商號重要的史料。
意樓天井處,有一個精緻的磚雕花窗,造型優美而富有古意。花窗上有葫盧的造型,取「福祿」之意,另有古代錢幣的造型,象徵「富貴與財富」,圓形的花窗亦有「圓滿」之意。



10. 歷史沿革
鹿港開港後,泉州來台的船隻以載運布匹與大宗藥材為主,常需泉州石、福州杉與陶甕等壓船艙,泉州石與福州杉抵台後,可用來興建房舍與廟宇,陶甕則早年釀酒及醃菜的盛皿。
昔時舊俗,大戶人家中有弄璋弄瓦之喜,均會釀酒窖藏,若為男孩,待其弱冠之年,開罈宴饗慶賀,此酒稱之「狀元紅」;若為女孩,待其出閣,做為陪嫁之物,此酒稱之「女兒紅」,而使用後的空甕即可砌成甕牆,不僅是勤儉的美德,更是生活美學的極致表現。
是年鹿港有許多處甕牆,隨著都市的更新,甕牆逐漸消失,目前鹿港保存最大的甕牆,可由和興派出所旁巷內窺得。甕牆每排15個甕,層層堆疊成四排,二面甕牆共計120個甕所組砌,甚為壯觀。

 
此篇出處來源:
鹿港觀光文化資訊網
http://tour.lukang.gov.tw/lukang/index.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