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01. 景點1.野柳 女王頭
野柳的標誌女王頭是蕈狀岩的一種,在地殼抬升的過程中,因受到海水差異侵蝕而逐漸形成今日的面貌。
若以其高度比對台灣北部地殼平均上升速度推算,女王頭的芳齡將近4000歲。

其實女王頭就是蕈狀岩,在1962~1963年間因頂部結核上的節理斷裂,從某一角度觀看時貌似英國伊莉莎白女王頭像,因此而得名。
如此特別的形狀,使得女王頭自此成為野柳的地標,但也讓它飽受盛名之累。
除了常年風吹、日曬、雨淋之外,遊客的不當行為也加速了侵蝕的速度,2008年量測頸圍最細的部份約為138公分。


出處來源:野柳地質公園全球資訊網
http://www.ylgeopark.org.tw/content/landscape/Sight.aspx
 
 


02. 景點2.新店碧潭
立於碧潭吊橋上賞景,初春新雨含煙隴翠,仲夏夜影倒映溪光,十分美麗。吊橋完工於1937年,為新店市地標。


2000年老橋新修,將雙向行走通道改回原始寬廣橋面樣貌。吊橋最特殊且創新的部分,在於兩端橋柱基座以鎢鋼球軸承,使橋面在承重產生震盪時,扭力能獲適當的調整與紓解。
鄰近的新店路,老店甚多,有餅店、布莊、打鐵店、五金店、雜貨店等;百年老校新店國小景觀與生態豐富,值得一覽。


出處來源:新店大碧潭官方網站
http://www.bitan.org.tw/index.aspx
 


03. 景點3.淡水
淡水,是一個充滿歷史的小鎮。位處台北盆地淡水河系出口,扼守北台灣大門,西元1858年開港通商,是台灣北部最早開發的港口,境內除淡水河口狹小平原外,泰半為大屯山陵所被覆。
今日的淡水區,舊名「滬尾」,而「淡水」則是一個總稱,泛指淡水河流域一帶,甚至是整個北台灣。

一般所說的淡水老街,泛指中正路一帶(從渡船碼頭附近到與中山路交會口路段),含其周圍鄰接之三民街、重建街等。
老街上零星可見一些局部保留舊建築趣味的屋舍,加上古董藝品店林立,更顯其古樸風味。
沿街可欣賞精雕細琢的石藝、木雕作品,店家細心收藏多年的古董文物,飄逸優雅的詩詞字畫,以及各色裝飾藝品。

看河、觀山、坐船,古老的遊趣一直延伸到現在,因有淡水河、渡船頭、漁人碼頭等景點,加上捷運的便利,讓淡水老街的媚力無人能擋。

出處來源:交通部觀光局
http://taiwan.net.tw/w1.aspx
 


04. 景點4.新莊廟街
新莊老街又稱新莊廟街,老街位於大漢溪旁與大漢溪平行,是新莊開發最早的地區。


因為是老街所以古蹟廟宇、百年老店林立,由北而南有「保元宮」「廣福宮」「文昌祠」「慈祐宮」「武聖廟」…等。

隨著老街發展,出現許多有歷史典故的巷弄,像是細姨街、摸乳巷、土車間、戲館巷、鹽館、挑水巷、米市巷、豬哥巷、鹹菜巷等。
百年老店更成為老街註冊商標,也是輝煌年代的見證者。

民國88年新莊廟街改造,現在的夜市,從利濟街到新泰路為主,350公尺長路段入夜之後為人行步道,禁止汽車進入,沿路商家販賣服飾、鞋子、飾品、玩具、百貨、小吃,食品等,十分熱鬧。


出處來源:新莊市農會
http://sinjhuang.tpcgo.org.tw/web/Topic?mapID=9026
 


05. 景點5.艋舺
一府二鹿三艋舺,為一句臺灣諺語,清領時期全臺三大城市的盛況。艋舺則為今日台北萬華。此句反應臺灣的由南至北的開墾史,以及各城仰賴海洋貿易的情況。
艋舺,指今臺北市萬華區,為臺北早期街市之一。嘉慶以後,北臺灣因物產豐富、人口增加快,使得臺灣的的經濟重心漸向北移,
艋舺便藉此而興起,公家亦將衙門機構由新莊、淡水轉移此地,奠定今日臺北發展的根基。
西邊的艋舺龍山寺傳統街區為歷史、寺廟街區,其中有二級古蹟龍山寺、青草巷、三級古蹟艋舺青山宮、華西街夜市等,外國遊客絡繹不絕。


出處來源: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Wikipedia:%E9%A6%96%E9%A1%B5

 


06. 景點6.新北投溫泉區
北投溫泉從日據時代便有盛名,深受喜愛泡湯的日人自然不會錯過,瀧乃湯、星乃湯、鐵乃湯就是日本人依照溫泉的特性與療效給予的名稱,據說對皮膚病、神經過敏、氣喘、風濕等具有很好的療效,也因此成為了北部最著名的泡湯景點之一。
新北投溫泉的泉源為大磺嘴溫泉,泉質屬硫酸鹽泉,PH值約為3~4之間,水質呈黃白色半透明,泉水溫度約為50-90℃,帶有些許的硫磺味 。
目前北投的溫泉旅館、飯店、會館大部分集中於中山路、光明路沿線以及北投公園地熱谷附近,每一家都各有其特色,多樣的溫泉水療以及遊憩設施,提供遊客泡湯養生,而鄰近的景點也是非常值得造訪,例如被列為三級古蹟的三寶吟松閣、星乃湯、瀧乃湯以及北投第一家溫泉旅館「天狗庵」,都有著深遠的歷史背景,而北投公園、北投溫泉博物館、臺灣民俗北投文物館、硫磺谷、地熱谷等,更是遊客必遊的景點,來到北投除了可以讓溫泉洗滌身心疲憊,也可以順便了解到北投溫泉豐富的人文歷史。


出處來源: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http://www.taipeitravel.net/user/Article.aspx?Lang=1&SNo=04000133#


07. 景點7.三峽老街
三峽老街一般指的是民權街的南段,長約二百公尺,其建築從民國初年(1911)留存至今。
走在三峽老街,就好像進入時光隧道,相連不斷的紅磚拱廊、古色古香的建築,令人油然而生思古情懷,留連忘返。
於日據時代,市街經過改正,道路也做了一番整頓,成為一條整齊光鮮的現代化街道,新洋樓也競相興起,呈現出三峽的風光歲月。
經過時間流逝,如今已經擺脫喧囂,只剩一幢幢的紅磚拱廊建築、巴洛克式立面牌樓,寂靜訴說著昔日商業區街屋的繁華。

老街房子上的刻字代表姓氏、姓名、行業或店號,行業當中以刻有「染」字的染店為最多;而商家的店家匾額框大都刻著堂號、店號或姓氏,是以往商家在做生意時普遍使用的宣傳手法。
山牆上的圖形裝飾尚有寓意,如花瓶象徵「平安」的意思,八卦是為了避邪。老街屋的正面以紅磚為主要材料,房子內的牆壁則是以土埆堆砌而成。
由於老街上的商家在當年都是富有的人家,所以建築的形式和建材在當時都是一時之選,許多建材都是從外地進口,有些建造師甚至遠從英國請來。在房頂的突出部分,以及二樓的窗臺下方有各種的紋樣,多樣且寓意有趣。


出處來源: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
http://taiwan.net.tw/w1.aspx


08. 景點8.大稻埕
大稻埕,為台灣台北市地名,今屬大同區境內。起初因一大片曬穀廣場而得名,自清末至日治期間,大稻埕在經濟、社會及文化活動上,都有傲視全島的發展及成長。不僅商業活動頻繁,同時也是人文薈萃之地。

今日的大稻埕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見證昔日風華的迪化老街,以及一年一度熱鬧非凡的年貨大街。日治時期以南北雜貨、茶行為主,之後米業、中藥等也逐漸佔有一席之地。
永樂市場及其附近的布行更是建立台灣1960年代經濟奇蹟的紡織工業之大本營,惜目前多凋零。


大稻埕有一著名的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原是福建泉州同安下店鄉五鄉莊居民的鎮守之神。現今奉祀霞海城隍主神,並配祀三十八義勇公〈即自艋舺護送金身至大稻埕途中受襲死難者〉等。廟的格局較小,只有正殿與拜亭,但香火鼎盛,信徒眾多。


出處來源: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4%A7%E7%A8%BB%E5%9F%95


09. 景點9.平溪
位於新北市之東北區,地處於基隆河之上游,全鄉皆為山是有名的山城,以五分山、平溪三尖及孝子山群最為有名,高度不高在五、六百公尺間。
「煤」曾是平溪區的特產,在其鼎盛時期,為全鄉賴以為生之依靠,近來雖已沒落停採,但「礦坑、老街、古宅」已成本地特色。
如「十分老街」因位於廣闊的河階台地,有平溪支線鐵路經過,故民宅皆緊鄰鐵道兩側而建。
在老街外有座連接十分與南南山兩村的「靜安吊橋」,是目前少見保存良好的人行吊橋。而「石底街」上的房子更都是用由日本運來的杉木所建。另在「平溪老街」上仍保有部分依立著基隆河畔的傳統式長條街屋,狹窄擁擠的街道處處呈現著淳樸的山城風情。

每年「元宵放天燈」不但是平溪區重要的活動之一,更是北台灣最具民俗色彩的文化活動,其與台南鹽水烽炮齊名為「南烽炮北天燈」。
在您走訪平溪時,千萬不要忘記品嚐當地美食特產:肥美而不膩的土雞、清脆爽口的綠竹筍、山蘇炒小魚干、素炒秀珍菇,外帶平溪茶。
相信走一趟平溪,不但是自然賞景之旅,亦是懷舊思古之旅,更是美食品茗之旅。


出處來源: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
http://taiwan.net.tw/w1.aspx
 


10. 景點10.老梅綠石槽
位於北海岸石門區老梅里的綠石槽海岸,為全台唯一特殊景觀,美不勝收。「綠石槽」在地理名詞中,應稱為「潮溝」或「海蝕溝」,這些排列整齊的石槽,是由於大屯火山爆發後,遺留海岸邊的火山礁岩,在波浪長期的沖刷下,質地鬆軟的部份被侵蝕,留下較堅硬的部份而形成溝槽,
這種特殊的「石槽」地形景觀,在冬季東北季風盛行時,浪花滋潤了石槽的岩面,也開始滋生「石蓴」、「裂片石蓴」和「扁石髮」等綠色的海藻,等到四月份東北季風漸歇,石槽就長滿了一大片綠色的海藻,也形成令人驚嘆不已的「綠石槽」海岸景觀。

綠石槽只出現在四、五月份,隨後海藻就在夏日陽光的曝曬下而消失,這段短暫而美麗的季節中,經常吸引來自全台各地的專業攝影師來此捕捉美景及拍攝婚紗照。
遊客前往當地拍照,需先上氣象局網站查詢每日石門地區的乾潮時間,才不致因海水漲潮淹沒石槽,而無法捕捉綠色海岸的美景。


出處來源:交通部觀光局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http://www.northguan-nsa.gov.tw/user/Article.aspx?Lang=1&SNo=04002497
 


11. 景點11.鶯歌
鶯歌是全方位的陶瓷專業區,擁有各式各樣的陶瓷,其種類豐富齊備,凸顯出鶯歌「陶瓷之都」的獨特風貌。

鶯歌以「陶瓷」著稱,有「台灣景德鎮」美譽,各類陶瓷製品齊聚,遠在1805年,鶯歌的土壤就被發現適合捏製陶瓷,當地又出產煤礦,適以發展燒窯,加上擁有水利之便及鐵路運輸,於是開創了鶯歌陶瓷奇蹟,最興盛時期廠家幾達上千家,林立的煙囪使它變成「黑鄉」,近年普遍改用瓦斯窯後,情形才改善;不過由文化路上遺留的兩棟早期豪宅「成發居」與「汪洋居」,仍能讓人想見當年的繁華;位於建國路、後火車站三號月台正對面的「謙記商行」建於民國10年左右,是鶯歌煤礦盛產時期的煤礦公司,惜遭祝融肆虐,已顯殘破,其精緻雕工與巴洛克風格的外貌只能留待後人追憶了。
多年的努力與推展,鶯歌人「點土成金」的成就贏得國內外的肯定,並確立其陶瓷業領航者的地位;為了永續發展陶瓷藝術,不但積極參與國際陶瓷博覽會、舉辦陶瓷嘉年華活動,並往下紮根、成立技藝學校,「鶯歌高職」便是全國第一座結合地方物產資源特色的學校,於民國86年開始招生,強調師徒制的學習精神,透過系統化的教學,有計畫的將陶瓷製作手藝傳承給下一代,為傳統技藝注入新活力。
鶯歌有八百家以上陶瓷工廠,陶瓷藝品店更是不計其數,主要集中在鶯歌陶瓷老街及鶯歌陶瓷觀光街。
尖山埔路是鶯歌陶瓷的發源地,與重慶街交叉口至今仍保留了一座燒煤時代的方形煙囪「地標」,而包含尖山埔路老街及從樹林往鶯歌方向的中正一路、中山路、三鶯路以及自北二高下鶯歌交流道過三鶯大橋的文化路一段的陶瓷觀光街 商家林立,無論是看「門道」或看「熱鬧」,走趟鶯歌,收穫良多。


出處來源: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
http://taiwan.net.tw/w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