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01. 這個有我高一第一次坐火車的回憶
到現在大四也是一樣


02. 


03. 


04. 「中正紀念館」時常有各式演藝活動舉行,如:民國88年間,長達兩個月的「春之頌大甲藝術節活動」,幾乎動員了所有大甲當地的藝術團體和義工。若您想要一探大甲鎮的文化活動熱度,到中正紀念館瞧瞧就對了。


05. 現存的林氏貞孝坊,坊高約6公尺,牌坊是由四柱、三間、兩層的花崗岩所造,造石由福建省運至臺灣,質地堅硬,歷經150餘年仍未見嚴重裂化剝落現象。


06. 碑柱刻有多副對聯及早期的地方官吏題字,四周設有圍欄,門柱兩面均刻楹聯,牌坊前有兩座充為侍衛的石獅,雕刻精美及模樣傳神是其他牌坊罕見的特色,牌坊頂檐「聖旨」牌一方,在當時可謂是最高榮譽之表徵(此牌現保存於大甲鎮立圖書館)


07. 「林氏貞孝坊」為褒揚清朝節婦林春娘而立。林春娘生於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78年),台中縣大安鄉人,因為家貧自小為大甲余家的童養媳,未婚夫余榮長於17歲,前往鹿港經商不幸因船難過世。


08. 此時的春娘12歲,為了照顧多病的婆婆,即抱定代夫孝順婆婆,終身不嫁,其孝行至為感人。

道光十三年(西元1832年),林春娘55歲,地方士紳劉獻廷等報請旌表,獲准建坊入祠,因建造資金無著落,遲至道光二十八年 (西元1848年),張綱任職大甲,與淡水同知黃開基、新竹林占梅等人捐銀響應才竣工


09. 大甲鎮瀾宮」位於大甲鎮順天路158號,距離火車站約200公尺。創建於清乾隆35年(西元1770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古蹟,宮內供奉媽祖及配祀各神。前身為「天后宮」,不僅是大甲地區53庄的信仰中心,信徒更遍佈全國。

其為大甲鎮最具規模的寺廟,更為台灣重要的宗教信仰中心。殿宇似的廟堂,色澤明亮鮮麗,無論是鐘樓、門柱、廟宇或廟樑,皆雕工精細,處處流露著一股中國傳統式建築的莊巍堂皇,非常引人入勝。


10. 清乾隆55年冬月,地方士紳發起籌集財力,將原有小廟擴建,且命名為天后宮。宮內牌匾對聯甚多。

「大甲鎮瀾宮」,遠近信徒頗眾,香火鼎盛,每逢農曆三月,媽祖往北港進香之際,數以萬計信徒隨之路行200多里,長途拔涉,此情此景,不僅代表著我國宗教信仰之自由,亦為當今國內宗教史上劃下了一筆絕無僅有的特色。


11. 


12. 大甲鎮為臺中縣海線重鎮,開發甚早,居民稠密,商業發達。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大甲舉人何清霖曾申請興建「文昌宮」,內設義塾,以推廣文教,但因經費問題,與建地無著落,未能如期興建。光緒十一年(西元1885年),新竹知縣方祖蔭與大甲恩貢生陳肇芳再度倡議捐建,獲例貢生謝堂華捐地,地方士紳出資。


13. 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動工,翌年完工,其供奉文昌帝君、孔子及韓愈,為當地崇揚文教之地。民國38年,其曾先後由裝甲兵團、保警大隊、退除役官兵陸續佔住,以致毀損,幸未曾翻修,仍保有創建時之原貌。

早年該廟除了老儒講學外,也是讀書人的活動中心,盛況空前,熱鬧非凡,尤其每月初一十五、孔子誕辰或考試旺季,前往祭拜者絡繹不絕


14. 


15. 


16. 建 築 特 色
文昌祠是三開間、兩進兩廊,左右帶護龍的殿堂式四合院祠宇建築。前埕寬敞,第一進山門是擔廊形式,三段燕尾翹脊,筒瓦屋面是典型的清代祠廟形式。祠內裝飾請來鹿港師彩繪,是一座結合書院與廟宇的複合建築,列入國家第三級古蹟保存。


17. 氣派的牌樓


18. 民國89年落成啟用的鎮瀾文化大樓。原本為媽祖香油田,為了宏揚媽祖的豐功懿德,推行民俗藝術及復興中華固有文化,因而興建此大樓。外型仿造國父記念館的設計,內有媽祖文物展示廳、圖書館、中小型會議室…等。


19. 鎮瀾文化大樓依展示的文物

可分為三大區塊

一、湄洲媽祖文物展

二、遶境進香文物展

三、鎮瀾宮文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