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01. 北二高下關西交流道路段,本週二度造訪關西,雨後的關西空氣清新,今天陽光普照是田野踩線的好時機,出發吧!


02. 天主堂為關西地區頗具風味之歷史建築之一,民國四十五年由馮道南神父創建迄今,從高速公路關西交流道下來,往關西市區方向走。老遠即可看到這座哥德式教堂,高聳的十字架,已經成為關西鎮的地標。所以每次皆為我與組員會合的地方。


03. 東興里為關西鎮中心行政區,是範圍最小的一個里,人口僅600餘人。但積極推動社區營造,96年度參加社區發展工作評鑑榮獲新竹縣特優第一名及內政部優等獎。


04. 到東興社區必遊太和宮,這是關西鎮民的信仰中心,為縣訂古蹟,屬於三川殿,正脊上的是「雙龍搶珠」,廟堂之脊柱都裝飾得相當華麗、豐富,太和宮的正對面就是社區發展協會的旅遊中心,到這就可以找到熱心的楊經理及親切的詹里長。


05. 東興社區以東興里為範圍,位於關西鎮行政中心,東興社區為關西鎮早期開發區域,所以境內多歷史特色建築


06. 東興社區為服務來訪遊客,成立「東興社區遊客服務中心」,服務項目有:提供導覽服務、親子童玩、木粉畫、代售關西客家農特產品(如桔子醬、福菜、蘿蔔乾)、及社區手工藝品、客家美食(?粑、養生菜包、水粄…),社區特別重視環境美化,家家門前都有種植物綠化家園,獲得前30大是全體里民努力的結果。


07. 日治時代的分駐所所長宿舍,目前業經整治保護列為文化古蹟,並為社區發展協會及參觀者之活動場所。


08. 東興里的重要活動,幾乎都在關西分駐所所長宿舍公園。這個荒廢多年的日式建築外的空地,經由東興里民全心全力整理後,花木扶疏,每每令人驚豔,在鬧區中竟有一個世外桃源。整治過的花園,典雅而不落俗套。


09. 建於1920年代的關西分駐所,大門入口處做一三角山牆,並有多層線腳設計,門柱上有西洋幾何圖案之柱飾,有其美感及時代歷史意義與價值是一座有濃厚日本風的日式建築,據說不久的將來,分駐所將改為特色古蹟景點。


10. 關西鎮上極饒富古意的花布店,我們一進入店內,就受到熱情的招呼,據花布店的老老闆娘談起當初為何開店的始末,話匣子一打開便滔滔不絕,講得欲罷不能,聽她說當初是因為家裡種茶,每天必須上山採茶,日子過的非常辛苦,因此經過深思熟慮後,才改為不太使用勞力的賣布生意。圖中這二位可愛的老人家為其家母及鄰居張老師,二位都非常好客及健朗,看不出來都是八旬老者了。


11. 而年輕的一代繼續經營這家花布店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讓母親輩的老人家有地方可以在一起聚聚聊聊天。花布店的老闆娘說,她們家開店賣布已四十幾載,因關西的婦女喜歡自己製作客家米食,近幾年已製作了無數的粄袋,只收材料費,不收工錢,以回饋鄉親。


12. 這位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裁縫師傅,十六歲起便開始拜師學藝至今,她經手過的熨斗,從燒煤炭的熨斗,重的像鉛球的鐵熨斗,及到現今的電氣蒸氣熨斗,足夠描繪出一部台灣演義。


13. 被魏師傅用到手把都發亮的電氣蒸氣熨斗。


14. 魏師傅說:裁布時要看布的質料,夏天的質料較薄及軟,剪裁時要塗漿糊再熨,如此原本軟軟的布才會較硬,車布時才不會變形,每一針一線都是真功夫。


15. 五顏六色的車線,證明老店仍有其生命力及續航力。採訪時就來了好多位客人.


16. 花布店老闆娘除了接鄉民訂作及修改衣服之服務外,也抽空做創意發想,照片上就是她的創意作品--鑰匙袋,真的令人耳目一新,誰說僅有古意而已,還頗時尚呢!


17. 伴隨裁縫師傅的一台收音機,她可以一邊車衣一邊啍著收音機傳出的老歌,因為裁衣車衣時是無法看電視的,一般裁縫師傅的眼力都耗損的很快,但聽力卻練得很好。


18. 笑口常開熱心公益楊經理,今天忙著發盆栽給各里民及去牛欄河畔植花草,於是只好自己去找打鐵店,還好熱心的花布店老闆娘主動帶路,讓我們在中豐路上找到了徐師傅。


19. 打鐵店的徐老闆今天休息,但仍在維修他的寶貝,徐師傅來自苗栗,13歲即拜師打鐵,早年曾在基隆台北等地打拼,在關西已有40餘年,目前已屆80歲的他,仍舊每天叮噹打鐵,但無人願意接此苦行業,他身體壯碩,我們猜他60餘歲,他高興得差點要請大家吃牛肉麵!


20. 這台機器不知伴隨徐師傅多少歲月了,也替他省下許多打鐵的力氣,怪不得徐師傅對它呵護有加。


21. 雖然在打鐵店無緣見到老闆打鐵的真功夫,但從老闆細心呵護機器的認真模樣及精緻的製成品,讓人見識到已近絕跡打鐵店的新生命的軔性.


22. 

每個行業都要拜一種神,木匠拜魯班,警察拜關公,猜猜看打鐵店拜的是什麼神呢?


 

23. 今天真是太lucky了,回程正想去訪問木匠街的老師傅時,就在活動中心內巧遇宋師傅,他非常熱心的帶我們去參觀他的木工坊,別瞧他有些駝背,可是走起路來健步如飛,差點跟不上呢!


24. 關西太和宮一帶,日本時代就是交通要道也是商業中心,廟前的大同路和博愛街有多位木匠師傅在此開店,形成了「木匠街」。關西木匠街昔日風光,而今只留回憶。去木匠街前,經過文人巷,早期詩人吟詩作對酒酣耳熱後,踉蹌步行回家的路,文人巷位在車水馬龍而又喧鬧的街道旁,彷彿讓人有一種與世隔絕而又鬧中取靜的感覺,關西陶社的詩人們經常由此經過而聞名。


25. 宋師傅作的木工講究古法,不需用到任何一根鐵釘,完全使用卡榫的原理,作工精緻拆卸方便又環保.


26. 年已81歲的宋師傅,至今仍樂在工作,瞧他拿起比我還要高的木鋸時輕而易舉,這種鋸子在他手中用壞的已不計其數了。


27. 天性樂觀開朗的宋師傅昭和6年生,17歲開始學習手藝,社區辦活動,他總是很樂意支援,貢獻自己的技術。


28. 
民國八十九年成立的牛欄河親水公園,不論是散步或是騎單車,老少皆宜。堤岸做了美化的工程,堤岸垂柳,變成一座親水公園,是最佳休憩去處。當天出遊,正值東興社區養護裁種花木,兩岸由不同里維護,每段皆呈現不同風貌。
29. 
東安古橋位於關西牛欄河上,五拱式的設計與橋旁柳樹相互輝映,彷彿置身於古景之中,東安橋新舊並列,呈現非常奇特景觀,是牛欄河上最美的部分。
30. 

從花布店、打鐵店到木匠街看似八竿子打不在一起的老行業,在東興里里長、發展協會楊經理及全體里民熱情參與下,東興里展現出另人刮目相看的可資借鏡生命力,東興里有古蹟,有三寶,又有自然生態,值得一遊再遊。今天的踩線在古意盎然的東安古橋暫劃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