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01. 義民廟
創建於清乾隆53年(西元1788)的褒忠亭,三級古蹟。林爽文之亂期間,士紳目睹各地死傷慘重,於是撿集遺骸葬於新埔,立粵東褒忠義民總塚,平亂後集資於墓前建祠。每年義民節祭典,因祭祀圈範圍廣泛、祭典活動盛大,是台灣最重要的客家信仰中心。



02. 劉氏雙堂屋
雙堂屋是全台極具規模的單姓客家聚落,劉家來台祖劉延轉(字學悟),於清乾隆20年(1755)從廣東省饒平縣渡海來台,繁衍出枝葉茂密的子孫。每年春秋二祭都有來自海內外上千名子孫聚集一堂,是新竹縣規模最大的客家宗親會。



03. 潘氏古厝
創建時間於咸豐11年(西元1861年)的潘宅背山面河,為一堂(正廳)四橫(護龍)承重牆式三合院,其建築左右寬而前後短,形如螃蟹,鄉野傳聞潘宅為「毛蟹穴」:潘宅內外用紅磚組砌;內圍牆由泉州白石打造,是相當典雅的古厝建築。



04. 劉家祠
建於清同治3年(西元1864)的劉家祠,迄今140餘年。乾隆初年劉姓族人來此開拓事業,並由本鎮同宗籍族人集資興建。劉家祠為三合院的格局,以木雕精美著稱,其為單進三橫建築,素有「匾額多、燕尾多、功名多」的美譽。
 


05. 范氏家廟
匾額為咸豐十年,竣工於清咸豐十年歲次庚申(西元1860年),坐北南向分金。一說建於清嘉慶22年1817年。
整座家廟建築樸素平實,沒有廂房,是長方形的建築。廟內色彩也無大紅大紫,令人的感覺非常古樸厚重。正廳供奉列祖列宗的牌位外,香爐更是樸拙,襯托出其年代遠超過其他宗廟,其特色為屋頂正脊中央,有個葫蘆飾物象徵吉祥,據說它可以迎祥納福,是本地古老建築中難得一見的。為當地頗具可觀性的古宅。



06. 文昌祠
位於新埔鎮成功街上,創建於道光二十三年,發起人是陳學光,是新竹縣三所文昌廟,包含芎林和關西文昌廟當中,最早興建的。重建之後的文昌祠,美輪美奐,極具古樸莊嚴之美,既是書房,也是廟堂,更是新埔文明氣質之代表建築。



07. 天主堂
位於中正路上,是西班牙桑朗度神父於民國四十四年所建的。粉色系的牆面,讓這座天主堂看起來平易近人,夾在傳統和現代建築中竟沒有一點不協調,從牆外往內望去,有一點置身國外的空間錯覺。



08. 三聖宮
又稱聖帝廟,該廟巍峨輝煌於五埔里蓮華山腰,廟旁古木參天,廟前霄裡溪河床寬闊平坦,依山傍水,為露營烤肉,戲水抓蝦的好地方。
日據時期,三聖宮曾被迫遷於新埔街某民宅,且禁止焚香膜拜,台灣光復後,地方人士重修廟宇,成為著名的避暑遊覽勝地。



09. 吳濁流故居
位於桃竹20公路9.5公里處,是一棟三合院建築,「至德堂」是吳家公廳,兩側橫屋及以過水廊連貫的多棟「外橫屋」,集居著吳家子孫,吳濁流生前即住於至德堂左側橫屋。吳濁流為戰後台灣文學發展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有詩、散文隨筆、長篇小說等,重要著作有「亞細亞的孤兒」、「台灣連翹」、「無花果」等等。吳濁流的作品強烈反映了日本殖民時期,台灣人的無奈與悲情。


此篇出處來源:
新竹縣旅遊網http://www.hsinchu.gov.tw/travel/
新埔鎮公所http://www.sp.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