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01. 東便門是清朝時代鳳山縣城興建6座城門中,碩果僅存的古城門,東便門外跨越鳳山溪的東福橋,至今仍完好堪用,是全台灣唯一可供現代人使用的古橋。車來人往,穿越近200年的時空環境,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令人興起思古幽情,是踏著先人的足跡,追想先人生活最真實的歷史現場,也是研究古蹟最好的活教材,彌足珍貴。


02. 鳳山縣城原本設在高雄市左營,清朝乾隆53年(西元1788年)林爽文起兵反清,攻破鳳山縣城,縣令湯大奎及典史史謙等文武官員殉職。林爽文事件平定後,官民有感於舊城三面環山,強敵在外窺伺,易攻難守,決定將鳳山縣署遷往大竹橋里下陂頭街,也就是今天的鳳山市。


03. 曹公圳制水門是清朝時期政績最顯著的鳳山縣令曹謹,引進高屏溪水源興建曹公圳的源頭,至今仍是大高雄地區最重要的水源之一。制水門有5個進水口,俗名五孔涵,又稱為曹公圳頭,目前仍留有制常門及石匾,是重要的文化資產。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重修曹公圳,另設鋼筋水泥閘門,與曹公圳頭並存,檜木制水板至今仍保存,兩者都是認識了解清代台灣最重要水利工程曹公圳的必遊之地。


04. 旗山天主堂聖若瑟堂建築形式和巴黎聖母院建築一樣,同為雄偉的哥德風格,正面兩側為厚重角塔,整體有三層感受,各自以三角牆、圓拱形、高窗及繁複的線條搭配,給人壯觀、宏偉、典雅、莊嚴的感覺,常使路過的旅客為之驚艷佇足觀賞,更吸引許多人慕名專程而來,內部陳設簡單清雅,在窗外陽光的透射下,更顯聖潔無瑕,寧靜詳和,被評選為高雄縣建築首選,可說是實至名歸。



05. 旗山發展相當早,歷經多樣化文化的洗禮,在建築上也呈現多樣化的風貌,以糖廠小火車旗山站為起點,附近的街屋有平埔族與漢人混居的土埆厝茅屋、漢人的閩南式三合院及四合院房舍、全省獨一無二的石拱回廊街屋、富麗堂皇的仿巴洛克街屋,再加上歐洲都鐸式建築風格的旗山火車站、純粹中國式建築的洪厝、豪華的吳家古宅,簡直就是一條建築活標本,串連著世代的情感和風華光彩的年代,縱使繁華景象逐漸遠去,永恆的記憶依然代代相傳。
旗山舊稱蕃薯寮街,傳說清朝以前旗山並沒有村莊,每天往返此地的行人,可看見一位老太婆在路旁蓋一座茅寮,賣著蕃薯(地瓜),讓過往旅客有充饑及休息歇腳的地方,久而久之就形成村莊,叫做「蕃薯寮」。1920年選擇境內最高的山「旗尾山」命名為「旗山街」,1946年台灣光復後,正式改名「旗山鎮」


06. 旗山國小於1898年日本開始殖統治台灣的第3年創設,是專門給台灣人就讀的小學,隔鄰的日本皇家小學則專供日本人就讀,兩校的建築風格相同,且保留部分古蹟教室。走在已有百年歷史的校園,可以從許多不同的角度,感受殖民統治的歲月及留下的深遠影響,也是最具歷史感的活教材。


07. 位於林園鄉的鳳鼻頭遺址,與台東八仙洞和卑南,以及台北圓山和大坌坑遺址,並列為台灣一級古蹟,都是台灣極豐富且重要的新石器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由於遺址保存相當好,內政部在2002年2月公告為國定古蹟,是台灣第一個國定古蹟,也是揭開台灣史前歷史最寶貴的文化資產。


08. 湖內鄉與歷史名城台南市隔著二仁溪為界,自明朝鄭成功王朝在台南建都至清朝時期,留有許多記錄時代演變的建築,但也都隨著時代的推移陸續拆除改建,目前只保留蘇家、陳家和劉家古厝,靜靜的見證時代的變遷。

湖內鄉劉家村共有3棟碩果僅存的百年古厝,其中一棟由現任的劉家村村長劉宏添和母親居住,另外一棟為前任鄉長劉文忠先生所有,目前有人居住,另一棟目前無人居住。

劉宏添村長所住的古厝,建築特色是外觀結構由台灣製的紅磚所砌成,大廳兩旁的磁磚雕飾及室內木材均為大陸進口,地坪面積約有100坪左右。

此篇出處來源:高雄縣政府( 文化局、觀光交通局 )http://cultural.kscg.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