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01. 金瓜石,是位於台灣本島東北部的一個聚落,行政區劃隸屬台北縣瑞芳鎮,地處雪山山脈北側支棱與東北角海岸間。金瓜石與九份因地緣相近,在早期也同為重要礦區,故一般合稱“金九地區”。
本區域三面環山,東以半屏山(標高713米)與半屏溪流域的南雅里為界,南以燦光寮山(標高738.3米)及牡丹山(標高656.9米)與雙溪鄉接壤,西隔基隆山(標高586.8米)及金瓜山(標高571.2米)與九份相鄰。本區域地勢約為200到300米左右的丘陵地及山間河谷地,屬基隆火山群;區域內有金瓜石溪、外九份溪及內九份溪,向北切穿山谷注入東海。


02.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當時在進行基隆七堵的基隆河河段修築縱貫鐵路鐵橋時,有工人在河道中發現砂金,在工人的口耳相傳之下,不久之後就在基隆河引起一股淘金熱潮,而淘洗金砂的範圍更往上流延伸至基隆山山腳下的龍潭堵(今日的瑞芳市區)。之後,有不少淘金客為了尋找金礦源頭順流而上,在1893年,終於被一位潮州籍的李姓農民在九份山區附近發現了小金瓜金脈露頭,而在小金瓜露頭被發現後不久,淘金客也在附近發現了大金瓜露頭。 “金瓜石”這個地名,即因為大小金瓜的山型貌似南瓜,也就是台語所說的“金瓜”而得名。原本寂靜的基隆山,因著大小金瓜露頭的發現而開始繁榮起來,也開啟了日後九份及金瓜石礦業的輝煌歲月。


03. 中日甲午戰爭後,台灣在1895年被割讓與日本,日本當局於1896年頒布“台灣礦業規則”,規定只有日本國民才能經營礦業,剝奪了台灣本地人的採礦權利。同年10月,台灣總督府將基隆山的礦區,以基隆山的南北軸線為界,分為東區的金瓜石礦山及西區的瑞芳礦山(即九份礦山),礦權則分別由日本商人田中長兵衛的“田中組”及藤田傳三郎的“藤田組”所取得。當時日本國內的礦業發展已有一定水平,田中長兵衛在擁有金瓜石的採礦權後,加上其本身在日本就擁有礦產事業,田中氏即從日本引進先進的採礦技術、器具和大量的技術人員,並建立了從採礦到製煉的一貫體系,奠定了金瓜石礦山的發展基礎。田中組除了在大金瓜露頭進行開採外,也開始向下延伸開挖礦坑,由於礦坑位於金瓜石本山,故取名為“本山礦坑”(總共開挖九坑),成為金瓜石礦區的重要採礦來源。1904年,本山三號坑挖掘到硫砷銅礦(Enargite),隨著礦坑的逐漸向下挖掘,礦床開鑿出來的銅礦產量逐漸增加,金瓜石也從金銀礦山轉變為一座金銀銅礦山。隨著日後新礦脈的一一發現,金瓜石更被冠上了“日本首一金礦山”的盛名。
資料引用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7%93%9C%E7%9F%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