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01. 行駛山林一甲子的內灣小火車,早期因運輸礦、木而興盛,「內灣車站」是內灣支線的最終站,建築仍保有50年代的風格,樸質的水泥牆面貼上部份瓷磚,左右推動的木框玻璃窗古意猶存,92年更將站前大牆以劉興欽先生創作的大嬸婆為裝飾。


02. 民國17年,因人口遽增且轄區居民原敬奉橫山沙坑三元宮,因山路崎嶇拜祭不便,庄民決定於今天主堂現址興建較具規模之廟宇,且更名曰:「廣濟宮」,除了原已恭奉之褒忠義民爺外並增加供奉三官大帝、開漳聖王、天上聖母。

民國26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推行皇民化運動,致使該廣濟宮諸神明遭受廢棄。
 
民國35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後,一因聚落逐漸上遷,二因日據時期將舊廟改做他用已毀其神聖性,故擇定現址遷建復原。
  
民國71年,因其建築歷經了四十寒暑的風雨侵蝕而有頹圮之虞,故由當地有心人士籌組籌建委員會而予以整修改建至今。


03. 位於內灣車站廣場後,自來水淨化廠下端的內灣派出所,興建於日據時代,至今仍保有日式平房建築的風貌,建築以磚造平房為架構,屋頂覆以「日式文化瓦」,造型精簡而深具內涵,是內灣地區難得一見的日式建築精典之作。周圍數棵高齡櫻花樹,陪伴著派出所渡過數十年歲月,每年的三、四月櫻花綻放時,每每吸引遊客佇足觀賞。


04. 內灣車站左後方的「內灣國小」,櫻花、苦楝落英繽紛,由於緊臨車站,其校園設施的設計配合車站建有地下道、護欄等獨特風格,而校園內有油羅溪的溪石砌成之坡崁更具內灣地方人文色彩。


05. 好客好品希望工場2014年成立於內灣,館內充滿著客家精神的文化商品,另外還有(劉興欽漫畫暨發明展)
劉興欽老師畢生致力於漫畫及發明兩項領域,在漫畫領域創造了許多他童年記憶化身的逗趣人物;以及趣味又有教學意義的漫畫故事。


06. 老闆倆夫婦都是傳統客家人,兩人傳承上一代烹製菜餚功夫,將客家菜的精髓發揮得淋離盡致。
「紅糟豬尾」以店家自釀紅糟入味,色澤誘人;「鳳梨炒木耳」入口酸甜;「韭菜炒鵝腸」香味四溢;「山藥排骨湯」湯頭甜美。


07. 昔日內灣老街是往返尖石山區的主要道路,50年代曾為內灣帶來許多觀光人潮。內灣旅遊以中正路為主,向外發展至光復路、大同路、和平街、中山街及廣濟路等,後來隨著林業及礦業的沒落,內灣旅遊也由繁華歸於平靜。經濟部商業司自民國84(1995)年起陸續推動『形象商圈』及『商店街』計畫,內灣於89至91年間,籌組『內灣形象商圈管理推動委員會』,以內灣老街為主,搭配內灣線鐵路帶動當地觀光。



08. 需付門票才能進館參觀,館內展覽許多稀奇古怪生物標本,以及各式各樣的模型可供遊客拍照參觀。


09. 內灣戲院為竹東泥水師傅范進發所建,大跨距的屋架採用日式組合方式,經過四十餘年後,除了局部滲漏之外,還保持著相當完整的原初風貌,其中二樓木造閣樓是非常迷人的時代建築形式。此外,為了因應多用途的使用狀況,戲院的舞台也設計得時別的深,後來一度十分吸引外地人的「歌舞表演」,正因此而名噪一時


10. 內灣曾是林業的發展重鎮,林業興盛當時,林務局在此設立工作站,隨著產業沒落,如今工作站已走入歷史,便將工作站改型成為「林業展示館」。


11. 民國52年,木匠大師陳振雲先生受邀前來內灣和天主堂潘修士先生合作,興建天主堂於現址。


12. 著名的「內灣吊橋」位在內灣村東方,橫跨著油羅溪,全長約147公尺,寬2.6公尺,設有2座吊索橋架的基墩,穿越吊橋後,向西通往永豐大橋,向東可通往尖石鄉之北角吊橋,沿途皆是林蔭是許多登山健行者最愛的路線。


13. 連接兩岸的重要道路(內灣大橋)